【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請回答】荔枝理論:軌道上的江蘇,鋼鐵動脈賦能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特約評論員/郭元鵬
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看江蘇,鐵路作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骨干,正以強勁的速度重塑江淮大地的發展格局。從高鐵項目建設的如火如荼,到“高鐵+”模式催生的生活新樣態,再到客貨流數據折射的經濟活力,“軌道上的江蘇”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聯通,更是發展動能的聚合與民生福祉的延伸,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建設加速度,筑牢發展的“鋼鐵基石”。基礎設施的硬度,決定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江蘇鐵路上半年完成建設投資350億元,實現“時間過半、任務超半”的亮眼成績,背后是一個個重點工程的“拔節生長”,彰顯著交通強國建設的“江蘇擔當”。
在滬渝蓉高鐵崇啟公鐵大橋的施工現場,千余名建設者日夜奮戰,4號主塔距封頂僅剩20米,總體施工進度突破75%,這座連接南北的交通樞紐即將迎來關鍵節點;寧淮城際鐵路跨滁河矮塔斜拉橋作為全線技術含量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下部結構施工已完成近九成,為年底前全面收官奠定基礎;被譽為“中國城市高鐵第一隧”的通蘇嘉甬高鐵蘇州東隧道,盾構機穩步掘進超5500米,向著2026年貫通目標全力沖刺……從跨江大橋到地下隧道,從樁基承臺到連續梁體,江蘇鐵路建設者以“毫米級”的精度把控和“超計劃”的推進速度,編織起一張覆蓋全省、輻射長三角的鋼鐵網絡。
這些工程的意義遠不止于“通車里程”的增加。滬渝蓉高鐵將強化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聯系,寧淮城際鐵路將實現南京與淮安1小時通達,通蘇嘉甬高鐵將串聯起長三角南北向重要城市節點。當這些“動脈”貫通,江蘇“1小時交通圈”的范圍將持續擴大,資源要素的流動效率將大幅提升,為產業布局優化、區域協同發展提供堅實的交通支撐。
功能多元化,激活民生的“幸福密碼”。鐵路的價值,既體現在“大動脈”的運輸效能上,更滲透在百姓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江蘇以“高鐵+”為紐帶,將交通功能與文化、體育、旅游等民生需求深度融合,讓鐵路成為連接“詩與遠方”的幸福通道。
“高鐵+蘇超”的創新實踐,讓足球激情成為城市間文化交流的紐帶。長三角首趟“蘇超”球迷專列從南京啟程后,10余對專列累計運送球迷近2萬人次,無錫籍乘務員的鄉音服務、“一站式”觀賽套餐,讓跨城觀賽從“長途跋涉”變為“說走就走的旅行”。
“高鐵+文旅”的融合則讓“詩與遠方”觸手可及。今年上半年,江蘇鐵路累計開行旅客列車超27萬列,日均1516列,5月1日單日開行量創1820列的歷史新高。從春運的闔家團圓到春游的踏青賞景,從清明的追思祭祖到端午的民俗體驗,高鐵網絡以“一日一圖”的靈活調度,精準對接群眾出行需求。當鐵路從“走得了”向“走得好”升級,民生幸福的“獲得感”便有了更堅實的依托。
發展協同化,構建區域的“聯動引擎”。鐵路網絡的密集,不僅改變著地理空間的距離,更重塑著區域經濟的版圖。江蘇以鐵路為骨架,推動要素流動、產業協同、市場融合,讓“軌道上的江蘇”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支點。
江蘇鐵路的“流量”正轉化為經濟的“增量”。高鐵網絡的完善,讓蘇南的先進制造業、蘇中蘇北的特色產業得以更高效地對接市場,企業布局有了更多選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持續增強。人員的流動必然帶來消費的活躍,而消費的活躍又將反哺城市服務業發展,形成“交通便利—人氣聚集—經濟繁榮”的良性循環。
從更深層看,江蘇鐵路的發展是長三角一體化的縮影。作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江蘇通過鐵路網絡強化與上海、浙江、安徽等周邊地區的聯系,推動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跨區域流動,在更大范圍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當“軌道上的江蘇”與“軌道上的長三角”無縫銜接,區域協同發展的動能將更加強勁,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從建設工地的機器轟鳴到高鐵列車的風馳電掣,從球迷專列的歡聲笑語到旅游出行的便捷舒適,“軌道上的江蘇”正以多元價值詮釋著交通的意義。它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鋼鐵長龍”,更是承載著發展希望、民生期待的“幸福通道”。隨著更多鐵路項目的建成通車,江蘇將以更暢通的脈絡、更開放的姿態,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全速前行。(郭元鵬)
- 【地評線】整治形式主義系列談⑤|讓考核走出“繁瑣哲學”2025-08-22
- 雪域高原六十載滄桑巨變,繪就跨越發展新圖景2025-08-22
- “兩山”理念江蘇實踐|地處人口密集區,國內唯一位于城市里的礦2025-08-22
- “縣”在起筆 青綠繪江山 | 碧水“邗”金,一江清水潤一方2025-08-22
- “蘇超+”消費熱度不減,票根成為撬動多元消費的“鑰匙”2025-08-22
- 一名無畏女杰:胖張嫂?王脈鳳!讓英雄英名長存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