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在起筆 青綠繪江山 | 碧水“邗”金,一江清水潤一方
編者按: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來,“兩山”理念如一抹青綠潑灑神州,勾勒萬千生態畫卷。落筆處,是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多彩中國。在江蘇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指導下,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縣”在起筆!青綠繪江山》融媒體行動,深度解碼“兩山”實踐生動樣本,探尋縣域“中國色”如何繪就,邀你共讀綠色發展的時代答卷。
千年運河碧波蕩漾,萬里長江奔涌向東,大江大河在揚州邗江交匯,滋養哺育著這里的世代百姓。
荔枝新聞中心記者來到這片被江河湖澤深情環抱的土地,在縹碧色的縱橫水網間,探尋邗江因水而興背后的治水、護水、用水之道。
江河交匯點的“生態景觀陽臺”
古往今來,大運河猶如一條流淌的文化長廊,南來北往的過客在瓜洲駐足,也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行。王安石筆下的“京口瓜洲一水間”,描繪的正是長江與運河交匯處的瓜洲古渡。
瓜洲鎮原為長江中的沙洲,是歷代漕運與鹽運的重要節點,素有“七省通衢”的美譽,商船穿梭、千帆競發的盛景曾在此持續千年。然而,因長江潮汐沖刷,古瓜洲逐漸坍塌,大量歷史遺跡隨城沉入江中。
得益于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戰略部署,瓜洲遇上了新的發展機遇。
“修復古渡,既要留住自然,也要喚醒文化。”揚州市邗江區瓜洲鎮社會事業發展辦公室黨支部書記徐振宇,這位深耕瓜洲歷史文化25年的“瓜洲百科全書”,對這片土地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告訴記者,“修復古渡時,我們保留原生樹木,植入歷史文化與詩詞文化,讓古老的渡口煥發新生。同時,搬遷大運河沿線重污染企業,清理砂石廠,實施綠化提升,建設瓜洲泵站……”
清晨的陽光灑在水面上,碎金般的光影隨著漣漪蕩漾。公園里,晨跑的年輕人與練太極的老人擦肩而過,不遠處還有攝影愛好者架起相機,捕捉這水清岸綠的美好瞬間?!耙郧斑@水可沒這么清,現在散步都能看見魚了!”市民的感慨里滿是自豪,也道出了瓜洲治水實效。
如今人們來到這里,既能觸摸厚重歷史,也能見證江河勃勃生機。
徐振宇說,“長江是瓜洲的根,運河是瓜洲的魂,這些年我們圍繞水的生態保護修復做了很多工作,就是想讓瓜洲成為根脈強勁、‘有靈魂’的好地方。”
長江岸邊的現代化治理智慧
作為全國首批正式擁有生態規劃的城市,揚州先后制定出臺一系列剛性制度,構筑起長江、運河生態環保法治基礎。而邗江域內的長江堤防岸線盡管只有10.02公里,在綿延數千公里的長江沿岸中篇幅有限,卻也毫不松懈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讓“綠楊城郭”綻放出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江面水波輕漾,遠處水面泛起一陣水花。記者看到幾尾魚游過,身形清晰可見,“這水里都有什么魚?”徐振宇說,“你剛剛看到的是鳡魚在追逐獵物。實施禁捕后,赤眼鱒、花?魚等曾因水質下降、過度捕撈而罕見的魚種,如今也越來越多了?!?/p>
自2021年長江全面禁漁以來,邗江積極取締涉漁“三無”船舶,清除江中殘網碎片,直接為水生生物的棲息地和洄游通道清除了障礙,促進長江淡水魚休養生息?!摆踅腔蹪O政”監管平臺,借助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優勢,“鷹眼”24小時緊盯長江干流岸線與附近水面,全覆蓋無死角監控,一旦發現偷捕者,迅速及時處置。
不僅如此,近年來邗江區有力推進長江沿線漁民上岸,有序引導156戶568名漁民響應政策、退捕上岸,還建立起“護漁員+派出所聯防員+漁政員+鎮村網格員”聯動模式,做到了水上和岸上同步巡查,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監控大網;跨部門、跨區域的聯勤聯動機制,聯合公安、市監、周邊市縣漁業執法部門,形成制度化日常執法、有序化專項執法、常態化聯合執法,建立健全“兩法銜接 ”長效機制,共同打擊了漁業違法行為。
2024年,邗江區在生態治理上持續加力增效:整治淮河流域入河排口116個,完成明月湖水生態修復、長江支流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23項,邵伯湖心斷面水質首次達到Ⅲ類標準,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實現100%。生態屏障也更加牢固:動態清理固體廢物,完成18個地塊土壤調查,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新增造林216畝,復綠地塊12處,修復濕地249畝。
短短幾年間,長江瓜洲段生態環境已出現變化,成群江豚頻繁出沒嬉戲,瓜洲泵站水域已被新增列為長江江豚棲息水域。向“綠”而行、向“美”而進的邗江,讓水生態環境得到全面修復與持續提升,滾滾長江觸目可及,滿目蒼翠惹人醉。
看著眼前江水清澈、生靈繁茂的景象,徐振宇很有感觸:“邗江長江段堤防岸線雖只有10公里,卻是長江下游生態鏈上的關鍵一環。母親河的健康從不是一域之事,我們守著這一段,就得筑牢最后一道生態屏障?!?/p>
得益于“長江大保護”的持續推進,整個長江流域正逐步煥發新的生機。江水之上,一幅屬于邗江的青綠色畫卷正沿著縱橫水網,流向更多地方。
從“漁花子村”到“國家級最美漁村”的華麗轉型
“蘆葦搖曳,春風蕩漾;點點漁火,日月星辰。美麗的沿湖村,富饒的沿湖村……”記者循著水脈來到邗江區沿湖村,看到漁娘們輕搖船槳,動聽的漁家歌謠從水上傳來。
揚州邗江區方巷鎮沿湖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德寶回憶道,“我小時候隨父母在漁船上生活,漁民的愁苦,我深有體會。”那時,當地漁民大都住在窄小的船上,過著靠水謀生、看天吃飯的日子。“你現在看到的這片綠色,當年全是漁網,外人路過都捂著鼻子走,背地里就叫我們‘漁花子村’。面對這個外號,全村村民都暗下決心要徹底改掉。”
2007年,劉德寶帶領沿湖村啟動填塘整地工程。他率先讓出自家承包的兩個水塘,并動員親屬積極響應。之后,他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帶動全村參與,歷時六年,將600畝魚塘化作平地。2016至2020年間,沿湖村累計退出1.29萬畝水產養殖、257戶湖區捕撈?!?020年10月10日——最后一批89戶漁民上岸,這個日子我永遠記得?!眲⒌聦氄f,至此,沿湖村320戶漁民全部入住“新漁小區”,徹底告別了“以船為家”的歷史。
放下漁具的村民們都去做什么了?“漁家人還是要吃‘漁家飯’,只不過得換個‘吃法’!”劉德寶介紹,早在2011年開始,村里就嘗試舉辦漁民文化美食節,36道地道船菜鮮倒四方賓客。2014年,村干部歷時三個月走訪整理,挖掘出數萬字的漁技、漁歌、漁俗等漁文化資料,為后續的轉型發展做鋪墊。而最近幾年,更是有越來越多走出漁村的年輕人選擇返鄉,開起漁家民宿、主題餐廳和臨水咖啡店……古老漁村正煥發出全新活力。
在這條“漁家文化”的特色發展之路上,還有一群不得不提的“俏漁娘”。
在村子的一隅,記者恰巧遇上了剛送貨歸來的黃成娟。循著她的腳步來到一處打包點,幾位女士正忙著分裝沿湖村的“特色好物”。黃成娟笑著介紹,這些都是村里熱銷的“漁家三寶”,“所謂的‘漁家三寶’就是紅蓮子、芡實和蝦米,正在打包的小姐妹都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漁娘’”。懷揣著對家鄉的眷戀與對生活的熱忱,她們給自己的品牌取了個靈動的名字:“俏漁娘”。這群漁家女兒不僅攜手組建了自己的公司,更憑借沿湖漁村獨有的原生態自然稟賦與深厚漁文化底蘊,精心打造出不少“出圈”的綠色生態農產品。
如今,“俏漁娘”的隊伍正不斷壯大,她們的腳步也越走越寬:從最初吆喝叫賣的鮮魚活蝦,到后來悉心打理的漁村風光,再到如今精心打磨的特色農產與文創好物,每一步都印刻著對家鄉的熱愛與對生活的巧思。她們,是新時代里閃閃發光的“巾幗興農人”。
2024年,沿湖村接待游客量31萬人次,旅游收入3300萬元,漁民人均收入3.83萬元。從湖里撈魚到岸上淘金,沿湖村蝶變為鄉村振興的樣板,先后榮獲“國家級最美漁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特色村”等多項稱號?!皳Q了新裝”的沿湖村,讓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
在邗江,瓜洲的綿延浪濤見證著千年古渡的詩意,沿湖村靜靜訴說著一代代人“點綠成金”的漁家智慧。這里因千年運河的文脈而緊密相連,更因江潮、湖韻交融共生。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這汪清波流轉的縹碧色
已成邗江最鮮明的注腳
習近平總書記說
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
那是漁民以勤勞為筆、細細描摹
最終在這片土地上繪就的
“兩山” 實踐邗江圖景
- 【地評線】整治形式主義系列談⑤|讓考核走出“繁瑣哲學”2025-08-22
- 【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請回答】荔枝理論:軌道上的江蘇,鋼鐵動2025-08-22
- 雪域高原六十載滄桑巨變,繪就跨越發展新圖景2025-08-22
- “兩山”理念江蘇實踐|地處人口密集區,國內唯一位于城市里的礦2025-08-22
- “蘇超+”消費熱度不減,票根成為撬動多元消費的“鑰匙”2025-08-22
- 一名無畏女杰:胖張嫂?王脈鳳!讓英雄英名長存2025-08-22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