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理念·江蘇實踐|地處人口密集區,國內唯一位于城市里的礦山如何與民“共存”?
在冶金礦山行業,開采時必然會產生不少尾礦,而且選礦生產使用的藥劑同樣刺鼻難聞。
而在南京市“雨核”這片人口密集區,卻存在著一座礦山——梅山礦業,不同的是,這座擁有60多年歷史的“老礦山”,并沒有尾礦漿輸送到尾礦庫堆存的場景,這里綠樹成蔭、空氣清新,倒像一座公園。
“我們每年開采鐵礦400萬噸,產生200萬噸的尾礦。”梅山礦業副總經理嚴劉學告訴記者,曾經,這200多萬噸尾礦通過專門的管道運送到幾十公里之外的3個尾礦庫露天堆存,“一到刮風天,揚塵飛舞,存在生態環保問題和安全隱患,而且占用了不少土地,再加上修建專門的運輸道路,每年處理尾礦就要花不少錢。”
解決尾礦這個行業內、國內外的“攔路虎”,梅山礦業勢在必行。
經過攻關,梅山礦業攻克了細粒級尾礦壓縮脫水難題,不再使用國內外礦山企業通常采用的尾礦庫堆存或者充填井下的方式,并在2018年建成工業化壓濾生產線,將細粒級尾礦加工為建筑材料。從2021年起,將磨選后的濕尾礦全部作為產品銷售,資源化利用率達到100%,成為國內首家將細粒鐵尾礦作為水泥鐵質校正原料規模化、資源化利用的礦山。
“尾礦‘搖身一變’,成了‘暢銷品’。”嚴劉學笑著說。如今,梅山礦業不僅節約了大量土地和經濟成本,而且每年創收4500余萬元。
改變還不僅如此。隨著礦區周邊高樓林立,居住人口日益增加,為了去除異味,梅山礦業對選礦藥劑進行革新,決定不再使用100多年間常用的“傳統配方”。抽調組織技術骨干,聯絡廣西大學、中國礦大、中南大學等高校科研人員,選型、對比、試驗,歷時半年,成功研發了綠色環保無味藥劑,新型選礦藥劑已全面用于梅山礦業的生產。
如今,新型選礦藥劑年均用量500噸,平均每天要為此增加成本1萬元。“雖然每年多投300多萬元成本,但異味再也飄不到居民區,最大程度降低了礦山生產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嚴劉學說。
多年的改變,讓梅山礦業這座占地面積5400畝的礦山變成了適應新時期的“綠色礦山”,也成為國內唯一的“城市里的礦山”。
梅山礦業這樣的綠色礦山,在江蘇總共有116家。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礦產資源保護監督處四級調研員王立寧介紹,“十四五”期間新增綠色礦山82家,數量比“十三五”增加2.4倍;全省非油氣生產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達90%,建成率連續多年位于全國前列。
“我省綠色礦山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由示范引領到全面推進,建設范圍擴大到全部礦山,礦種涵蓋油氣、地熱、礦泉水在內的全部在采礦種;礦山資源利用效率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持續提高,礦產資源采選新技術不斷突破,達到國家先進水平;扎實推進‘綠化、美化、亮化’工程,礦容礦貌煥然一新,部分礦山因地制宜建設‘公園式’或‘花園式’礦山,礦區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王立寧說。
經過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江蘇礦山企業綠色發展理念得到顯著增強,礦山面貌發生喜人變化,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礦山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切實推動了江蘇礦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2026—2030年)規劃編制的謀劃之年。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礦產資源保護監督處副處長陸志均表示,到2030年,江蘇全省生產礦山力爭綠色礦山建設全覆蓋——
壓實綠色礦山建設的主體責任,提升礦山企業對綠色礦山建設的認識,推動新建、改擴建、生產礦山全部開展綠色礦山建設;
深化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財政、市場監管、稅務、金融監管、林業等相關部門協調聯動,合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
持續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監管,及時移出名錄中不符合標準的綠色礦山,運用實景三維等技術定期開展綠色礦山核查,督促礦山企業查漏補缺,積極整改;
細化、深化綠色礦山支持政策,促進用地、用礦、用林等政策措施落地顯效,調動礦山企業積極性,構建綠色礦業發展長效機制。
“我們將綠色礦山建設作為推動礦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抓手,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關系,協同推進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走出一條礦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新興之路。”陸志均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姚政宇 文/攝
- 【地評線】整治形式主義系列談⑤|讓考核走出“繁瑣哲學”2025-08-22
- 【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請回答】荔枝理論:軌道上的江蘇,鋼鐵動2025-08-22
- 雪域高原六十載滄桑巨變,繪就跨越發展新圖景2025-08-22
- “縣”在起筆 青綠繪江山 | 碧水“邗”金,一江清水潤一方2025-08-22
- “蘇超+”消費熱度不減,票根成為撬動多元消費的“鑰匙”2025-08-22
- 一名無畏女杰:胖張嫂?王脈鳳!讓英雄英名長存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