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力量】四十八:向世界發出中國抗戰聲音!
【編者按】
一寸山河一寸血,浴血奮戰十四載!
錚錚鐵骨戰強敵,血肉之軀筑長城!
這是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進步和反動的大決戰!
這是人民的戰爭!
這是屬于人民的勝利!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江蘇新聞廣播攜手全國新聞廣播聯合推出特別報道《人民的力量》。7月7日起,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inJiangsu我蘇、大藍鯨客戶端,以及江蘇新聞廣播、全國新聞廣播新媒體平臺同步推出。80位講述人帶您穿越歷史長河,講述抗日戰爭中的人民力量。
抗日戰爭期間,許多國際友人千里迢迢甚至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支援中國抗戰。新聞工作者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一大批外國記者深入中國敵后抗日根據地和抗日前線,向世界報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
講述人、連云港市贛榆區抗日山烈士陵園講解員時通慧
我是連云港市贛榆區抗日山烈士陵園講解員時通慧。在烈士陵園第四坡段,有一座特殊的紀念碑。這座紀念碑高約5米,正面鐫刻著“國際友人希伯同志紀念碑”,碑陰刻有題詞:“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希伯同志永垂不朽!”
紀念國際友人漢斯?希伯的錐形石碑(右)(來源:連云港市贛榆區抗日山烈士陵園)
希伯同志是誰?他的全名叫漢斯·希伯,是德國共產黨員、太平洋國際學會記者,也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為數不多犧牲在中國戰場的外國記者。
希伯頭像(來源:連云港市贛榆區抗日山烈士陵園)
1938年,希伯來到延安,先后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葉挺、項英、劉少奇等當時叱咤風云的革命人物,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策略。
1939年,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指揮陳毅(左二)、副指揮粟裕(右二)和德國記者漢斯·希伯(左一)、加拿大護士瓊·尤恩(中)及史沫特萊(右一)在皖南涇縣云嶺合影(來源:沂蒙革命紀念館)
1939年,他又來到位于皖南涇縣的新四軍軍部采訪了周恩來、葉挺、陳毅等領導人。1941年5月,當希伯得知新四軍軍部在蘇北鹽城重建時,便和夫人秋迪化裝成醫生和護士,從上海乘船來到新四軍蘇北抗日根據地。在這里,希伯完成了8萬字的書稿《中國團結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
1941年9月12日,在沿途八路軍、新四軍和老百姓的掩護下,希伯又來到山東抗日根據地。穿上當地百姓的布鞋,換上八路軍軍裝,被根據地軍民親切地稱為“洋八路”。連云港贛榆縣史志辦黨史科原主任葛華介紹,在此期間,希伯跟著八路軍115師作戰部隊進行戰地采訪,寫了大量反映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文章。每到夜晚,住在他周圍的人,常常聽到打字機發出連續不斷的敲擊聲,一直持續到天明。在紛飛的戰火中,希伯寫出了《在日寇占領區的旅行》《八路軍在山東》等通訊稿,打破日軍新聞封鎖,向世界傳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實況。
1941年11月初,日軍集合優勢兵力,對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發動了空前規模的、持續時間近兩個月的“鐵壁合圍‘大掃蕩’”,矛頭直指八路軍第115師師部、山東縱隊指揮機關、山東分局等領導機關。這是抗戰以來日軍在山東發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掃蕩”。
11月5日,115師部隊向東突圍,在羅榮桓的指揮下,八路軍一槍未放,無一傷亡,悄悄突破了日軍三道封鎖線,到達預定地點。贛榆區史志辦主任陳博林告訴記者,漢斯·希伯通過這次戰斗發現八路軍是一個特別能戰斗的隊伍:“八路軍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這么大的作戰行動,敵人毫無覺察!于是漢斯·希伯就寫了《無聲的戰斗》這篇文章,這是一篇很著名的通訊報道。”
漢斯·希伯(右一)在采訪中(來源:沂蒙革命紀念館)
作為踏入山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第一位西方記者,希伯以其卓越的政治敏感和生動的文筆,描述了八路軍的抗日活動。他的一系列文章在外國報刊發表后,引起了外國讀者對中國敵后抗日軍民的極大關注。
1941年11月30日清晨,希伯所在的八路軍連隊在山東省沂南縣大青山與進行“掃蕩”的日軍突然遭遇。為掩護機關轉移,部隊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希伯拒絕先行撤退,毅然拿起槍桿子,與戰士們并肩作戰。大青山突圍戰結束后,群眾在打掃戰場時發現了一位外國人的遺體,遺體上彈痕累累。后經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機關同志辨認,確認他就是漢斯·希伯。
華東烈士陵園希伯墓(來源:沂蒙革命紀念館)
希伯犧牲時年僅44歲,山東軍民以隆重的葬禮將希伯的遺體安葬在他犧牲的地方,并建起了一座白色圓錐形紀念碑。1963年10月,希伯的遺骨遷至山東臨沂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為紀念他,抗日山烈士陵園專門為他設計了手榴彈和子彈頭造型紀念碑。2014年9月1日,漢斯?希伯的名字被鄭重列入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據統計,抗日戰爭時來華的外國新聞記者有50人以上。埃德加·斯諾、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萊、伊斯雷爾·愛潑斯坦……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突破封鎖,走進延安、走進紅色根據地,走入抗日最前線,追尋中國共產黨足跡,向世界介紹中國抗戰的真實面貌,為中國抗戰贏得了世界主流輿論的支持,使國際輿論的天平傾向正義的一方。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侯中軍認為,這些外國記者的采訪和報道有力地證明中國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記者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周洋
圖片來源 |連云港市贛榆區抗日山烈士陵園、沂蒙革命紀念館
學術支持 |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連云港市贛榆區抗日山烈士陵園
編輯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陳進
- 從“東奔西走”到“778米”!看江蘇如何破解兒童就醫“少跑腿、2025-08-24
- 外媒記者走進鹽城,探秘國際濕地城市的“綠色密碼”2025-08-24
- 大地英名|犧牲時,他挎包里揣著沾滿血跡的手稿2025-08-24
- 文化夜經濟“雙向奔赴”江蘇鹽城28萬游客用腳步為惠民政策“投票2025-08-24
- 江蘇南京:打通“數據孤島”,開出“數據處方”2025-08-24
- 江蘇各級黨組織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強作風樹新風202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