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記者走進鹽城,探秘國際濕地城市的“綠色密碼”
8月18日至22日,由省政府新聞辦主辦、現代快報社承辦的“‘新’動江蘇——2025外媒看江蘇”采風活動先后走進南京、無錫、鹽城、連云港,來自日本、韓國、巴西、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10余家媒體記者,通過鏡頭和筆觸,記錄江蘇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等方面的探索和成果,沉浸式感受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20日至21日,外媒記者走進鹽城東臺、大豐、建湖等地,聚焦新能源產業、生態綠色發展與非遺文化傳承,感受這座濱海城市在綠色轉型與文旅融合中的獨特魅力。
外媒記者首站來到智泰新能源(東臺)有限公司,先進的生產工藝令人矚目。企業引進國際頂尖的可兼容鋁殼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全自動生產設備,對標寧德時代新能源技術路線,專注生產輕量化、高安全性的疊片式大容量方形鋁殼、軟包電芯和圓柱電池。雄厚的研發實力也是其一大亮點,企業依托清華大學南策文院士團隊,與哈工大、北理工、電科大等高校產學研合作,累計獲批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中印對話》編輯德溫德爾·庫馬爾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他非常關注資源的循環利用,所以特意詢問了企業這方面的研究情況。“了解到他們在開展電池回收相關的研究,期待他們未來能夠提出更加完善的電池回收解決方案。”
21日上午,外媒記者來到大豐港零碳產業園。作為省級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產業園是鹽城落實“雙碳”目標的標志性工程。大豐港零碳產業園低碳專家顧曉峰表示,通過引入先進的低碳技術并在園區內集中有減碳需求的企業,可以有效實現技術供給與市場需求的對接。“這種模式不僅為低碳技術提供了實際應用場景,也促進了更多減碳技術的落地與推廣。”
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首席記者阿斯加爾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中巴兩國合作涵蓋政治、經濟、科技、環境等多領域。中國正通過清潔能源項目助力巴基斯坦改善生態環境,已完成的水電、風電、光伏及核電項目正在逐步替代傳統火電設施,兩國擁有廣闊的合作前景。此次實地探訪讓他看到,園區已為實現零碳排放做好準備:“園區的發展模式讓我相信這個目標定能實現。”
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新能源科創園同樣吸引著外媒記者的目光。新能源科創園由金風科技、中車電機等龍頭企業牽頭,聯合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大學、青島大學、鹽城工學院等高校共建,助力區域新能源產業升級。參觀過程中,記者們深入了解到園區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及產業配套升級等方面的成果。隨后,外媒記者到訪金風科技總裝車間,并就企業國際化發展及區位選擇等問題展開交流。針對“金風科技的出海布局”“為何選擇落戶鹽城”等提問,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寧海峰介紹,企業非常重視研發創新,目前業務已覆蓋全球47個國家,遍布六大洲,并在德國、丹麥、澳大利亞等地設立研發中心,每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近5%。
你在餐廳接過機器人遞來的餐品,或是在酒店走廊與配送機器人擦肩而過嗎?21日下午,外媒記者走進江蘇普渡機器人有限公司展廳,一場服務機器人的“集中亮相”讓現場充滿驚嘆與互動的熱潮。送餐機器人“貝拉”、主打呼叫通知功能的配送機器人“好啦”、配送迎賓機器人“葫蘆”、樓宇配送機器人“閃電匣”……多臺功能各異的服務機器人集中亮相,吸引外媒記者紛紛舉起手機記錄。現場還有清掃機器人在展廳內“認真工作”,而具備擬人化交互特色的貓形機器人還“鬧起了小脾氣”:“請把手拿開,喵”“前方出現固定障礙物……”
據了解,普渡機器人擁有服務、清潔和工業三條產品線,產品廣泛應用于餐飲、零售、酒店、醫療、娛樂體育、工業制造和教育等十大行業與場景。目前,業務覆蓋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個城市,累計出貨量超過10萬臺。現場,不少外媒記者詢問該公司在自己國家的銷售情況。
巴西“觀中國”高級研究員、編輯石昊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他對這家機器人公司印象深刻。“這類機器人我已經比較熟悉了。因為我在中國住酒店時,通過外賣App點餐,機器人會送餐到我房間門口。它們甚至會撥打我房間的電話,有一次我電話響了,還納悶發生了什么,接起來才知道是機器人在提醒我它在門口等我取餐。這種互動方式讓我驚嘆不已!”
從工業之綠邁向生態之綠,外媒記者隨后探訪了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采風團乘電動畫舫船穿行于蘆葦蕩間,沿途白鷺翩躚、灰翅浮鷗競飛,濕地生態畫卷徐徐展開。滿眼的綠色和秀美的景色,讓外媒記者沉醉于這座“天然氧吧”的生態魅力中。
公園旁的淮劇小鎮則充滿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在這里,外媒記者欣賞由淮劇改編的淮歌演出,沉浸式感受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淮劇作為國家級非遺,在小鎮中得到了生動傳承與創新發展。近年來,鹽城在文化傳承領域成果顯著,淮劇突破文化傳播固有邊界,成為城市閃亮名片。
此外,外媒記者還觀看了實景演出《尋仙緣》和音舞詩畫雜技劇《鹽·運》。這些作品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彩的表演為外媒記者帶來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中國外文局美洲傳播中心(北京周報社)荷蘭籍外籍專家、漢學家潘妧紗認為,這些演出體現了中國夜間經濟的蓬勃發展,鹽城通過挖掘自身資源發展夜間經濟,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創造了就業機會,還提升了居民生活質量,讓城市更受關注。“這次我看到了鹽城完全不同的一面,不得不說鹽城正在成長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城市,這里有很大的潛力,相信還有更多的東西可以被挖掘。”
現代快報/現代+ 記者 龍秋利 王新月 杜雪迎/文 蘇蕊 施向輝/攝
- 【人民的力量】四十八:向世界發出中國抗戰聲音!2025-08-24
- 從“東奔西走”到“778米”!看江蘇如何破解兒童就醫“少跑腿、2025-08-24
- 大地英名|犧牲時,他挎包里揣著沾滿血跡的手稿2025-08-24
- 文化夜經濟“雙向奔赴”江蘇鹽城28萬游客用腳步為惠民政策“投票2025-08-24
- 江蘇南京:打通“數據孤島”,開出“數據處方”2025-08-24
- 江蘇各級黨組織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強作風樹新風202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