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英名|犧牲時,他挎包里揣著沾滿血跡的手稿
原標題:建湖縣慶豐鎮東平村以華中魯藝教導主任丘東平烈士命名
犧牲時,他挎包里揣著沾滿血跡的手稿
“‘誰愛自由,誰就要付予血的代價’,這是丘東平所作長篇小說《茅山下》里的詩句,他的一生就是對這句話的生動詮釋。”8月18日,記者來到位于建湖縣慶豐鎮東平村的丘東平烈士陳列室,講解員李京銘正在講述丘東平烈士與《茅山下》的動人故事。
這位出生于潮汕地區的文藝青年,為抗戰長眠于黃海之濱的鹽阜大地上。這本反映新四軍戰斗生活的《茅山下》還沒寫完,定格在“第五章,一九四一,七,十一”這一頁。
掩護學員撤離時不幸中彈犧牲
丘東平出生于廣東汕尾市海豐縣梅隴鎮馬福蘭村一個農商之家,1924年進入海豐陸安師范讀書,1927年參加海豐武裝起義,并加入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后,他到國民黨第十九路軍中宣傳抗日救國,成為拿槍又拿筆的革命者。
丘東平參加福建事變失敗后, 1934年回到上海,和“左聯”作家一起從事革命文學活動。全面抗戰爆發后,丘東平參加了上海“八一三”抗戰,隨后又到濟南、漢口、南昌等地,活躍在抗戰最前線。
1938年春,丘東平加入新四軍,1940年10月隨陳毅來到鹽城。新四軍、八路軍會師鹽城后,他擔任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教導主任和蘇北文藝界協會第一屆理事,并代表院長劉少奇主持全院工作。魯藝華中分院成立后短短半年里,“以藝為武器”,其藝術創作與演出繁榮了根據地文化事業,為抗戰文藝戰線培養了大批人才。
1941年7月,日偽軍對蘇北發動第一次“大掃蕩”,丘東平和許晴、孟波等率領華中魯藝第二大隊師生、新安旅行團共200多人轉移。24日凌晨4點多,他們途經建湖縣北秦莊時,被日偽軍包圍,一座小木橋成為突圍的唯一希望,卻被日軍火力網封鎖著。丘東平沉著指揮大家撤退,他沖過木橋后,用手槍點射敵人掩護其他學員北撤,被子彈擊中,后因傷勢過重不幸犧牲。臨終前,他的挎包里仍揣著沾滿血跡的《茅山下》手稿。那年,他31歲。
“莫回顧你腳邊的黑影,請抬頭望你前面的朝霞……”在丘東平烈士陳列室,一本封面斑駁的《茅山下》靜躺在展示柜中,泛黃紙頁透出鋼筆墨跡。“丘東平以鋼筆為刺刀、以稿紙為戰場,這是文藝戰士的擔當!”李京銘介紹,新中國成立后,當地縣、鄉政府將丘東平等華中魯藝烈士殉難所在村命名為東平村。2021年5月,村里收集整理好丘東平的事跡后,在村支部設立丘東平烈士陳列室,里面擺放著丘東平的文學作品。
每年10多萬人次瞻仰烈士陵園
華中魯藝抗日烈士陵園正中矗立著一座方碑,碑身近似五條直線,象征著五線譜,下方黑色大理石墻壁上,刻著1380多名烈士名字,紀念碑后是群墓,前排東側為丘東平烈士墓,西側是許晴烈士墓。
時光回溯到1984年,在烈士殉難地正南方向,莊嚴矗立起華中魯迅藝術學院殉難烈士紀念碑;1988年12月,在縣城鎮西村建成烈士紀念塔。2013年,在華中魯迅藝術學院殉難烈士紀念碑西側,建成建湖縣烈士紀念館(華中魯藝烈士紀念館)。
走進紀念館大廳,以華中魯藝師生為原型的大型銅像雕塑栩栩如生,將人們帶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年代。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貴的實物,無聲地講述著文藝抗戰的烽火歲月。
這片占地35畝的烈士陵園內,蒼松翠柏掩映著漢白玉浮雕墻,四季鮮花環繞著英烈英名碑。這里作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年均接待量超10萬人次。
幾十年過去,陵園樹木愈發蔥蘢,烈士陵墓也光潔如新。一大清早,守墓人姚洪流就開始了十幾年如一日的工作:打掃衛生,清理墓碑,修剪雜草……“我每天都會巡視清理,把烈士們的安息之地守護好。”77歲的姚洪流說。
“東平村將英烈精神傳承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通過開展‘鮮花獻英烈’‘紅色記憶追尋’等主題活動,讓鐫刻在紀念碑上的烈士名字,成為口耳相傳的鮮活故事,并將這份精神力量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慶豐鎮東平村黨總支副書記熊君說。
振興鄉村是對烈士最好的告慰
在丘東平戰斗過的這片土地上,人們并沒有忘記為國捐軀的烈士們。在慶豐鎮,仍有用烈士名字命名的“東平村”“東平橋”“許晴橋”……當年女學員們殉難的那條河依然奔流不息。
“從小到大,每逢清明節,我們都會去建湖烈士陵園掃墓踏青。”李京銘說。她是土生土長的建湖姑娘,懷揣著對家鄉的熱愛與對紅色精神的崇敬,從名企返鄉,報名參加建湖縣百名菁英“強村行動”,來到東平村擔任黨總支書記助理。她深入挖掘抗戰歷史,成為建湖縣黨員教育“百人講師團”成員與先鋒主播。她將丘東平烈士的英勇事跡娓娓道來,“我要把烈士的故事講好,讓更多人了解東平村。”
如今,東平村年均接待游客超6萬人次。為了更好滿足參觀者需求,村里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新建的醫療服務室、修繕的橋梁、新建的垃圾池、改善的道路……一項項惠民工程落地,讓人們在感受紅色文化的同時,也能享受到舒適的鄉村環境。
對先烈最好的告慰,就是把家鄉建設好。作為傳統農業村,東平村從2023年起全面實施土地綜合改革,守牢“農民權益不縮水、收益水平不降低”兩條底線,通過“三整一治”工程,有效提升土地產出效益,集體新增耕地面積和年新增集體收入大幅增長。“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萬元,十年間增長200%。”東平村黨總支書記陳建忠說。
走在鄉間的公路上,綠樹繁花相映成趣,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映入眼簾。“土地流轉有收入,孩子外出能賺錢,村里設施齊全,生活不比城市差。”村民唐明祥感慨道。
“當年,烈士用鮮血澆灌了追求解放的理想之花;今天,我們要用創新實干培育鄉村振興的豐碩之果。”陳建忠說。
總策劃:謝曉軍 雙傳學 顧雷鳴
總監制:秦海濤 高坡
總統籌:謝勝懷 馮海青 王曉映 杜雪艷 顧巍鐘
統籌:梅劍飛
文字:華鈺
- 【人民的力量】四十八:向世界發出中國抗戰聲音!2025-08-24
- 從“東奔西走”到“778米”!看江蘇如何破解兒童就醫“少跑腿、2025-08-24
- 外媒記者走進鹽城,探秘國際濕地城市的“綠色密碼”2025-08-24
- 文化夜經濟“雙向奔赴”江蘇鹽城28萬游客用腳步為惠民政策“投票2025-08-24
- 江蘇南京:打通“數據孤島”,開出“數據處方”2025-08-24
- 江蘇各級黨組織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強作風樹新風202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