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英名|犧牲22年后,她真正的名字才被知曉
交匯點訊 在鹽城市濱海縣陳濤鎮有一個“英雄廣場”,廣場莊嚴肅穆、松柏翠綠。廣場上矗立著抗日女英雄陳濤烈士的半身銅像,花崗巖底座上鐫刻著“陳濤烈士永垂不朽”字樣。
“陳濤鎮陳濤村就是以陳濤烈士命名的,也是鹽城市唯一以女烈士命名的鎮。她英勇犧牲時才21歲。每年大家都自發來到長眠于此的陳濤烈士銅像前緬懷烈士。村里一位黃奶奶特別了解陳濤,她和陳濤睡過一張床,對陳濤感情特別深,現在黃奶奶已去世了。”今年81歲的陳濤村原黨支部書記戴子健向記者講述。
陳濤烈士真名在她犧牲22年后才被人知曉,因她一直用化名。1963年,為確定陳濤身份,有人帶著陳濤15歲時的照片來濱海,村醫趙廣富一眼就認出是陳濤,鄉親們這才知道陳濤原名叫余素芳。
陳濤烈士原名余素芳,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霍邱縣一個貧苦家庭。1939年初,正當抗日烽火燃遍中華大地的時候,陳濤加入安徽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投身抗日民運工作。戴子健說:“在陳濤故鄉的革命烈士紀念館,至今還陳列著她送給姐姐的結婚禮物,一個繡著‘同心抗日 心心相印’8個字的枕套。”
1940年,為開辟華中抗日根據地,陳濤和戰友們來到濱海縣,在郭集、王油坊一帶組織發動群眾抗日。時任區工委書記的她和貧苦群眾打成一片,對百姓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深受鄉親們的擁護愛戴。1941年10月4日夜,陳濤和部分隊員在開會研究抗日工作時被敵人重重包圍。戰斗中,陳濤腿部被敵人擊中,她忍著劇痛爬到掩體處繼續射擊,終因寡不敵眾,身中數槍,壯烈犧牲。
黨和政府為了悼念陳濤,將原糜灘區戴灘村改為陳濤村。1957年,經濱海縣人民政府批準,將烈士犧牲的地方命名為陳濤鄉,現為陳濤鎮。前兩年,陳濤鎮編撰陳濤縣志,陳濤的事跡被寫進第五章,書稿撰寫人為這一章起了個名字——紅色陳濤。
陳濤在陳濤鎮僅僅生活、工作了8個多月的時間,為什么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參與縣志編撰工作的王玉祥說,陳濤一心為民,當地有一戶姓黃的人家,家里有個小媳婦叫王平,她沒有衣服穿,陳濤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脫下來給她;老百姓家里沒有水了,她看見了就主動幫忙打水。
烈士的革命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當地將鎮上的中小學校用陳濤的名字命名,以示對陳濤烈士的永遠紀念。陳濤派出所依托紅色之鄉打造紅色警隊,所長胡俊說:“陳濤派出所始終以烈士精神為指引,將紅色革命歷史與警隊建設深度融合,將紅色教育作為隊伍建設的‘必修課’,新警入職第一課必到烈士廣場接受紅色教育,著力鍛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紅色警隊’。”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陳濤鎮正以全新的姿態融入時代發展浪潮,擘畫著屬于自己的鄉村振興新圖景。“陳濤粉絲”是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產品,陳濤鎮以推動紅薯產業升級為鄉村振興抓手,建設紅薯粉絲產業孵化基地,一期建設的4831平方米的高標準粉絲加工廠房,預計在今年10月投入使用,二期還將建設精包裝車間,打造覆蓋“原材料供給—精深加工—產品上架”的完整產業鏈。以優質農產品,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農民腰包更鼓,鋪就一條共富新道路。
- 守護生態文明底色,端穩生態旅游“金飯碗”2025-08-19
- 我蘇漫評丨一襲白衣為盾甲,以敬為懷暖醫心2025-08-19
- 經濟解碼何以“蘇超”? | 1800余場活動燃爆江蘇,“蘇超”踢出2025-08-19
- “兩山”理念江蘇實踐|破“化工圍江”,立“生態濱江”——長江2025-08-19
- 【江蘇省最美醫務工作者】柯曉燕:把心理守護扎進基層 為孩子撐2025-08-19
- 唱響新時代“青春之歌”|從-48℃極寒到超60℃高溫,新時代火炸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