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新時代“青春之歌”|沙家浜這群“阿慶嫂”了不起!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一曲京劇《沙家浜》令常熟的“沙家浜”聞名遐邇。盛夏時節,記者來到這里時,但見碧波蕩漾,蘆葦搖曳。九曲橋畔荷香陣陣,革命歷史紀念館前紅旗獵獵,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江南水鄉,正以嶄新的姿態唱響“青春之歌”:80多年前,新四軍將士在這里點燃抗日烽火;今天,一支由新時代女性組成的“沙家浜女子民兵連”接過革命火炬,在強軍興武、服務人民的新征程上續寫著動人篇章。
走進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一塊鐫刻著葉飛將軍手跡的石砌照壁格外醒目:“沙家浜的意義在于,在滬寧鐵路武進以東直到上海地區能否建立抗日根據地……”1939年5月,新四軍六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名義東進至此,在蘆葦蕩中開辟抗日戰場。同年冬,部隊西撤,劉飛、夏光等36名傷病員留守養傷。在鄉親們的舍命掩護下,革命火種得以保存,也因此結下了唇齒相依、骨肉相連的魚水深情。
在展陳區,沙家浜女子民兵連指導員杭舟正講述著“阿慶嫂”原型朱凡的傳奇故事——這位復旦大學學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化身茶館老板娘為新四軍傳遞情報,最終不幸被捕壯烈犧牲。
如今,一支由新時代女性組成的“沙家浜女子民兵連”接過了紅色火炬。“加入民兵連,就是要把沙家浜精神刻進骨子里。”沙家浜女子民兵連連長吳瓊介紹,自2009年建連以來,參觀革命紀念館、聆聽朱凡烈士智斗敵寇的英勇事跡、在紀念碑前莊嚴宣誓,始終是新隊員的“第一課”。16年來,這支隊伍已發展成為傳承紅色基因、服務地方建設的重要力量。
雖是巾幗,不讓須眉。她們創新“水陸兩棲”訓練模式,在水上沖鋒舟機動、無人機偵察、戰場救護、自動步槍射擊等課目中屢獲佳績。
衛生員錢井芳是土生土長的沙家浜人,從小聽著革命故事長大。“一次偶然中看到沙家浜女子民兵連的招募信息,我就直接報名了,我覺得能夠發揮自己專業能力,更好地為大家辦實事,這是傳承紅色精神最好的方式。”她的訓練日記寫滿“心肺復蘇”“戰傷救護”等關鍵詞。2024年夏,她和戰友在暴雨中連續奮戰三天三夜,轉移群眾500余人,腳被劃傷也堅持不下火線。
“無人機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無人機操作手萬娜介紹道,“比如巡查廠區違建、汛期監測低洼易澇點,甚至在應急救援中快速鎖定落水者位置。”談起學習無人機偵察技術,她表示,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在汛期時能快速定位危險區域,大大提升了救援效率。
作為沙家浜鎮的一名村干部,周艷虹始終保持著沖鋒在前的勁頭。“村里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我總想著第一個上。加入女子民兵連不僅能鍛煉本領,更能把部隊的優良作風帶到工作中。”她將在女子民兵連訓練中培養出的紀律意識和團隊精神充分融入日常村務管理,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的紅色傳承。
吳瓊則始終致力于推動更多優秀女性加入這支光榮的隊伍:“我們要用實際行動證明,新時代女性既能扛起鋼槍保家衛國,也能在各行各業綻放獨特光彩。”她詳細闡述了連隊的發展規劃:“首要任務是強化黨組織建設,持續選拔優秀女性加入;其次是提升女民兵執行急難險重任務的能力;最后要持續擴大影響力,號召更多女性加入我們沙家浜女子民兵連,共同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白色雕塑在藍天下莊嚴肅穆,葉飛題寫的館名熠熠生輝。館內,“蘆蕩火種,魚水情深”的主題展覽通過豐富史料,生動再現著那段歷史。站在蘆葦蕩畔,望向遠方——無人機劃過長空,年輕的隊員們正駕駛“沖鋒舟”破浪前行,80多年前的星星之火,如今已化作這片土地上最蓬勃的力量。
- “心佑工程”助2396名患兒重獲“心”生2025-08-21
- 信長星許昆林會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岑浩輝2025-08-21
- 從南京到蘇州,信長星聚焦城市工作,核心就四個字2025-08-21
- “兩山”理念·江蘇實踐|石梁河水庫,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2025-08-21
- 【改革勇爭先】連云港:“一箱到底”改革創新 書寫新絲路上物流2025-08-21
- 鄉村振興好“豐”景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