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照片為證,《南京照相館》背后的真實血淚
《南京照相館》正在熱映,票房超24億元、觀影人次超6800萬、豆瓣評分漲至8.7,口碑和票房雙重肯定的背后,是數千萬觀眾的共鳴。電影中阿昌對侵略者吼出的“雨花臺、挹江門、中山門、中華門,我們中國人不許可你們這么糟蹋!”更是讓無數觀眾動容。
建筑、地名、老字號,是刻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基因。即日起,現代快報推出讀城·《南京照相館》系列特別報道,通過閱讀城市讓觀眾銘記歷史。本期讀城,走進南京城墻博物館。
城墻彈痕:
見證南京保衛戰的烽煙
“南京保衛戰是城墻博物館展覽的重要主題。”南京城墻博物館館長馬麟介紹道。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打響。作為冷兵器時代的防御工事,南京城墻在熱兵器時代,最后一次為守護南京履行了它的職責。
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中華門段是日軍火力重點攻擊的目標之一。“我們展廳里有一組非常重要的文物: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的石匾額。”在博物館柔和的燈光下,可以清晰看到“中華門西”匾額上的戰爭印記:“門”字右下方的彈孔疑似機槍所致,“西”字左上方則可能是炮彈留下的創痕。“它們是南京保衛戰的重要實證,反映當時中華門段的戰爭非常激烈。”聽著馬麟的講述,2025年寧靜的展廳里,仿佛仍能嗅到那穿越時空的硝煙氣息。
南京城墻,同樣銘刻著中國軍人的不屈與決心。侵華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曾向城內空投勸降書,守城將士在中華門城墻上,以“誓復國仇”四個大字作為回答。電影《南京照相館》里的中華門上,也能看到這行字。鮮為人知的是,南京城墻厚重的墻體之內,還隱藏著不少軍事暗堡。
馬麟透露,在“中華門”題額的正上方就保留有一處完整的暗堡,空間可容納兩名成年男子。當年,中國士兵正是從這里觀察敵情、向進犯的日寇射擊。此外,2017年,在維修武定門段城墻時,人們又發現一處暗堡,從中清理出守城士兵遺留的子彈、刺刀、印章及生活用品。這些承載著血與火記憶的珍貴文物,如今都在南京城墻博物館內靜靜陳列,向每一位參觀者講述那段悲壯的歷史。
照片為證:
“不允許”的印章掩蓋不了真實血淚
電影中,日軍攝影師拍攝的每張照片都需經過嚴苛審查,蓋有“不許可”印章的照片嚴禁公開。
“歷史上,日軍的確建立了這樣一套審查機制,試圖控制輿論。”馬麟介紹道。在南京城墻博物館展出的眾多影像資料中,就有多張由日軍隨軍記者拍攝的原始新聞照片。“這樣清晰的原版照片還是很少見的,每張照片背面都蓋有日軍各部門的印章,只有審查過的照片才能流傳出去。”因此,這些經篩選的照片里,只有被炮火摧毀的中山門、在斷壁殘垣上耀武揚威的日軍士兵、一輛輛駛入南京城的日軍戰車,卻全然不見血腥屠殺的蹤影。
然而,正如電影所展現的,無數深陷南京人間煉獄的人們,正拼盡全力,試圖將記錄著真實暴行的影像傳遞出去,公諸于世。
博物館的展廳里,陳列著一張1938年1月15日的英國倫敦的報紙。其頭版刊登的正是南京中華門照片,觸目驚心:畫面中平民尸橫遍野,無聲控訴著侵略者的暴行。而這樣揭露真相的照片,顯然不可能獲得日軍的“許可刊發”印章。它能在1938年初便現身于萬里之外的英國報端,證明南京大屠殺的血淚真相,終將突破重重封鎖,昭然于天下。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永遠無法被日本侵略者抹去。
兩張通行證:
紙張之上、光影內外的重要證據
在電影《南京照相館》中,困在照相館的阿昌等人為換取兩張保命的通行證,被迫給日軍洗照片,卻洗出了日軍屠殺南京百姓的罪證。在目睹同胞遇難的慘狀之后,他們經歷了內心的糾結與掙扎,最終完成了從單純“活下去”到“活下去是為了要把日軍罪證傳出去”的覺醒。
幾個人的生命凝結在了薄薄的紙片上,改掉的名字、換掉的照片,但最終7個人中活下來的只有高葉飾演的毓秀和尚在襁褓中的孩童,當她將縫在衣服中的照片交給應該交付的人時,照相館中眾人用生命換來的通行證的意義,得以顯現。
在南京城墻博物館中,陳列著兩張通行證的窗口,引得不少市民駐足。
陳列在上方的為南京《首都城門出入證》,此證由南京警備司令部于1936年頒發給工程設計員姚克鈞,證件內頁右側有證件編號、持證人照片、姓名、籍貫、年齡、職務等信息,內頁左側印有《首都城門出入證》使用規則及發證日期。
據馬麟介紹,這是南京城墻設計防御工事的技術人員,“因為那時候已經知道了戰事的嚴峻,得持有專用的通行證才能出城做這些事情,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抗戰物證。”
下方陳列的通行證使用時間為1938年9月3日至12月31日,證件上蓋有南京警備司令官之印,許可證上標注時間為“昭和十三年”,馬麟說:“這應該是日本侵略者頒發了一張城門通行證給一位叫熊本光藏的日本人,說明了那個時期(侵略者)對城門的管理制度也是非常嚴格的。”
對于《南京照相館》的熱映,馬麟表示,“在電影中通行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具,我們館的城門通行證實物,也佐證了當時城墻承擔的重要作用。”
- 江蘇大豐:百畝荒地變身“艾草銀行” 村民樂享“綠色提款機”2025-08-22
- 江蘇揚州:200余臺青齊聚“月亮城”,共繪文化創新“同心圓”2025-08-22
- 江蘇無錫:全面解碼城市基因,在“讀城”中重新認識這座城2025-08-22
- 江蘇蘇州:從“蘇大之美”看“蘇州之美”2025-08-22
- 江蘇鎮江:從江底到球場 一粒砂子的“蘇超”之旅2025-08-22
- 生產“廢水”變發展“活水” 連云港打造再生水利用“樣本”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