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增收、產業增效、生態增值 連云港交出生態與經濟“雙贏”答卷
【連網】(記者 袁春梅 通訊員 吳瓊 胡健波 施金金)7月1日中午12時,隨著最后一艘漁船安全返港,2025年江蘇省毛蝦專項捕撈工作圓滿結束。在為期一個月的專項捕撈期內,累計捕撈毛蝦4500多噸,實現了“漁民增收、產業增效、生態增值”的預期目標,為全國伏季休漁制度下的專項捕撈管理提供了“江蘇樣板”。
科學捕撈
資源利用的最優解
“今年我們采用了全新的試捕探新模式,通過科學評估找到了資源最佳窗口期。”連云港市農業農村局漁政處處長王毅介紹。在專項捕撈開始前,組織科研機構開展了試捕活動,通過收集毛蝦種群密度、生長狀況等數據,精準確定了開捕時間。
今年連云港市參與專項捕撈的漁船共100艘,其中,灌云縣62艘,灌南縣38艘。每艘漁船都配備了觀察員,詳細記錄每天的捕撈情況,不僅要記錄漁獲量,還要監測毛蝦的規格、性成熟度等數據。這種“科研+生產”的模式,既保障了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又提高了捕撈效率。
據統計,2025年江蘇省毛蝦專項捕撈量總計4548.3噸,其中連云港市捕撈量3568.25噸,同比提高了5.35%。“科學捕撈讓我們趕上了最好的時候,收入比往年多了兩三成。”漁民包正富高興地說。
嚴管厚愛
安全與秩序的雙重保障
6月18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考驗著專項捕撈的安全管理。“我們通過衛星電話、手機微信等多種渠道,通知到所有作業漁船返港。”連云港市海洋與漁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支隊長張長春回憶說。今年捕撈期間,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共發布極端天氣預警5次,組織漁船回港避風3次,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構建“海上+陸上”全維度監管體系,海上實施全時段巡查管控,組織漁政執法船開展伴航式執法,對專項捕撈海域進行動態監管;陸上成立駐港工作組,強化應急值班制度,對漁港及集中停泊點實行“定點巡查+隨機抽查”,嚴查漁船擅自離港、違規交易等行為,以“海陸聯動”織密休漁監管網絡。
嚴格的監管背后是周到的服務,專項捕撈期間,連云港市農業農村局推出系列便民舉措:開設“一站式”窗口縮短審批時限,組織技術專家駐港提供網具調試等支持;舉辦安全生產培訓班,以“理論+實操”提升漁民安全意識,同步指導“蘇漁安APP”使用,助力數字化生產管理;通過“線上+線下”開展救生、消防等實操培訓,筑牢作業安全防線。系列舉措讓漁民在感受管理力度的同時,更體會到服務溫度。
全鏈協同
生態與經濟的共贏之道
在灌云縣燕尾港鎮鑫旭水產加工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對剛收購的毛蝦進行分揀、加工。“專項捕撈保證了原料的穩定供應,今年我們兩條生產線一直滿負荷運轉。”公司負責人曾國鋒介紹。通過“捕撈—加工—銷售”全鏈條協同,當地毛蝦產業實現了提質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專項捕撈嚴格控制在資源可承受范圍內。“我們通過限額捕撈、定點上岸等措施,既滿足了生產需求,又保護了海洋生態。”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漁業資源室主任、二級研究員湯建華介紹,專項捕撈期間,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海洋漁業資源研究室全程跟蹤,科學細致地開展漁業資源利用狀況評估,對漁業資源利用率及相關捕撈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監測數據顯示,專項捕撈海域的生態系統保持穩定,未出現資源衰退跡象。
“專項捕撈的成功實踐,為我們探索漁業資源科學利用提供了寶貴經驗。”連云港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專項捕撈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為漁業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隨著“藍色糧倉”建設的深入推進,這樣的創新實踐必將越來越多。
- 勇爭先改革進行時②丨全國首部針對新型研發機構的地方性法規施行2025-07-03
- “蘇超”出圈記·符號解碼?|“票根經濟”:一張球票的N次方2025-07-03
- 江蘇無錫:點“桃”成金,小切口“撬動”大文章,多元融合激活鄉2025-07-03
- 江蘇泰興:法治賦能“云端經濟”,構建電商產業全鏈條法律服務體2025-07-03
- 江蘇揚州:從工業遺存到綠色地標 老廠房演繹城市更新新范式2025-07-03
- 泰興:法治賦能“云端經濟”,構建電商產業全鏈條法律服務體系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