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探訪紅色地標:興化永豐鎮紅色基因館
88年前的今天,盧溝橋事變導致全民族抗戰爆發。民族存亡時刻,中華兒女的愛國精神空前高漲,筑起了一道道不屈的精神長城。從此,偉大抗戰精神,如巍峨的豐碑,矗立于民族記憶深處;如不熄的火炬,照亮偉大復興征程。在泰州,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和抗戰遺址遺跡,其中在興化市永豐鎮初心園紅色基因館內,一份占據整面墻壁的名冊引人注目,墻體如碑,記錄著那個戰火紛飛年代里長眠于此的英魂。今天的《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探訪紅色地標》系列,帶您走進興化市永豐鎮,重溫那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歲月。
驕陽似火,今年七一建黨節,永豐鎮桑富村黨總支組織年輕黨員,在抗戰烈士張存山墓碑前重溫入黨誓詞,了解烈士生平事跡。貧苦農民出身的張存山年少時,親人相繼被日偽軍殺害,19歲那年,他毅然參加革命,兩年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帶領家鄉人民群眾堅定跟黨走,英勇頑強與日偽軍作斗爭,為抗日根據地建設作出了極大貢獻。抗戰勝利后,年僅35歲的張存山因為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永遠留在這片他熱愛的土地上。
興化市永豐鎮桑富村黨總支書記征明軍說:“常態化開展對年輕黨員的黨性教育,通過緬懷先烈,激勵年輕同志銘記歷史,進一步強黨性、守初心,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中更加有為。”
永豐鎮地處興化東北部,戰爭年代是蘇北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也是新四軍、解放軍指揮戰斗和召開會議的聚集地,素有“蘇北小莫斯科”之稱。戰火中的永豐涌現過很多豪杰英烈。距離桑富村不遠的捷行村,是烈士王捷行的長眠之地。1927年,25歲的安徽涇縣人王捷行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1941年初,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后,王捷行隨新四軍突圍轉戰到江蘇。在興化,他1942年調任陸蕩稅務所所長。1943年10月14日夜里,在又一次護送稅款時,王捷行遭遇日偽軍偷襲,英勇犧牲,時年僅41歲。
永豐鎮徐揚莊是抗戰時期興化市第一所培養教師和革命干部的學校所在地。1944年初,為紀念在興化犧牲的朱廉貽和嚴昌榮兩位烈士,興化市將成立的第一所簡易學校命名為“朱嚴師范”,校址設在永豐鎮徐揚莊的西隱寺內。當時正處于抗日戰爭關鍵時期,為適應戰爭環境,學校與縣文教科合署辦公,以便統一行動。學校發揚延安艱苦樸素的革命精神,學員們不畏艱難困境,堅持游擊教學,冬睡草鋪、夏睡門板,既要養豬、種菜,實現自給自足,又要時刻提防日偽軍,黑暗中可供讀書的油燈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撐。短短一年多時間,朱嚴師范為黨和國家培養了1000多名革命戰士和文教干部,為建設根據地、發展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后來寺廟因破損嚴重被拆除,舊址現為永豐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原先學校里的三棵柏樹和一棵冬青樹依舊枝繁葉茂,見證著朱嚴師范學校開辦的光輝歷史。
如今,伴隨著紅色記憶不斷被重新喚醒,承載著歷史的紅色地標已然成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永豐鎮初心園內,綠竹掩映下的“紅色基因館”如豐碑聳立,館內一行行記錄著抗戰時期犧牲在這片熱土上的英雄。
從抗戰時期的星火到和平年代的炊煙,紅色遺跡早已不是凝固的標本,而是流淌在水鄉興化人民群眾血脈里的精神基因。當暮色中的永豐鎮亮起燈籠,老街上的石板路映著燈火,那些嵌在磚縫里的紅色記憶,正化作新時代的微光,照亮每一個前行的身影。
記者:徐小仲(興化臺)
編輯:錢宇璇
責編:陳丹丹
審核:戈俊巍
- 蘇超|泰州隊客場兩球擊敗鎮江隊 積分重返前八2025-07-07
- 奮進|錨定未來 加快建設更具競爭力的合成生物產業集群2025-07-07
- 實干|泰興市上半年利用外資超額完成“雙過半”任務 領跑泰州2025-07-07
- 天氣|十年難遇!泰州要降溫了……2025-07-07
- 提示|江蘇疾控權威發布:7月防病要點2025-07-07
- 節氣|今日小暑,宜吃這些→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