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大年初七,人慶節
正月初七是“人日”,別名人勝節、人慶節、人七日。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女媧創世造物,把正月初一到初六安排給了六畜,到正月初七創造出了人類。
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東方朔寫的《占書》中就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的記載,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
“人日”至少有2000年以上歷史,古人會在“人日”這天帶人勝,吃七寶羹,吃面條,登高賦詩。
一、戴人勝、贈花勝
早在漢朝時期,古人就有正月初七過“人日”的習俗了,魏晉后更加重視之,并且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
當時,人們在這天要戴“人勝”。“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花勝”“彩勝”。人日節時,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狀,戴于頭上,也貼于屏風等處,所以“人日”又叫“人勝節”。
時至今日,許多地區仍有在正月初七“人日”戴“人勝”的習俗,還制作出各種“花勝”(類似“人勝”,樣式為花朵)以相互饋贈。
二、吃七寶羹
古人在正月初七這天會用七種有寓意的蔬菜熬煮成“七寶粥”食用,以此來取吉兆。
由于每個地區飲食文化不同,選擇的七種蔬菜也不同。比如,像廣東潮汕地區,一般選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來做七寶羹;像客家人一般選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來做七寶羹;像臺灣、福建等一些地區會選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來做七寶羹。其中,“白菜”有“百財”之意,油菜有“有財”之意,芹菜和蔥有“聰明”之意,蒜有“精于算計”之意,芥菜有“令人長壽”之意,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
清代黃景仁曾有詩曰:艷以三陽節,分來七寶羹,作為對新歲的祈福。
三、攤煎餅
古時候正月初七這天,人們會在自家院子攤煎餅,這樣做寓意新一年里五谷豐登。
有一種習俗是在院子里攤煎餅,并且吃用春餅卷的“盒子菜”,里面卷的是各種熟食,包括熏大肚、爐肉、清醬肉、醬肘子、熏雞等。
另有一種說法是,初七這天攤煎餅寓意“熏天”,因為是在院子里搭的灶臺,加上燒的是木頭,這樣就會升起縷縷炊煙,這種景象看上去很有“氣勢熏天”的架勢。
四、出游登高
正月初七登高賦詩的習俗自古有之。從晉代起,歷朝都有“人日”登高的詩流傳下來,唐代之后尤其重視這個節日。每到“人日”,皇帝遂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
在“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下,古人認為“人日”這一天的天氣和人們一年的運程有很大關聯。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表示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大吉大利。
唐代詩人高適在《人日寄杜二拾遺》寫到:“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寄托了對杜甫的思念。
直到今天,成都還有一年一度的“人日游草堂活動”,草堂就是杜甫草堂,高適在這首詩的開頭也提到了“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
五、送火神
在山東部分地區,有送火把的習俗,用作物秸稈綁扎的火把,在自家門前點燃,一直送到村外,意為驅除火災,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無事,不著火災。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杜海洋
責編:宋涔瑋
審核:戚翔 聞棟
- 聚焦|央視報道泰州:返程高峰 交警提醒勿非法占用應急車道2024-02-15
- 姜堰|持續打造“風景這邊更好”營商環境2024-02-15
- 實干|靖江港口忙生產 迎來新春“開門紅”2024-02-15
- 實干|友潤電子:開足馬力 沖刺首季開門紅2024-02-15
- 興化|借助新春廟會 春節返鄉招聘會熱鬧開場2024-02-15
- 春節|多彩活動慶佳節 歡天喜地過大年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