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檢察藍守護水鄉文化之魂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興化市擁有7000余年的文明史和2000多年的建城史,作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從宋到清的一千年間,興化有262人中舉,93人中進士,文武狀元各1名。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等都是興化人。興化擁有文物古跡230余處,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0處。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入選各級“非遺”保護名錄124項,其中傳統木船制造技藝、茅山號子、清明節(茅山會船)入選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近年來,興化市檢察院積極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凝聚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合力,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以“檢察藍”守護“水鄉魂”,全方位筑牢歷史文化法治保護屏障。
精準監督,推動解決文物保護難題
對照本地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加大巡查力度,對文物保護管理不到位、建筑消防安全隱患等問題進行監督,開展紅色文物保護、古鎮文物保護專項監督活動。督促職能部門修繕華中二分區紀念塔,并推動申報省級文保單位。針對零散烈士陵墓保護不善問題,督促相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保護紅色文化資源,“粟裕辦公處”經整改修復,再現往日紅色榮光。針對沙溝巡檢司舊址建筑墻體嚴重傾斜,仍有村民居住問題,督促屬地政府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加強修繕維護。
完善機制,凝聚“雙遺產”保護合力
興化作為垛上發展起來的城市,擁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為凝聚“雙遺產”保護合力,興化市檢察院聯合市農業局、垛田街道辦等七家單位,會簽《興化市垛田聯動保護協調機制運行辦法》,健全信息共享、公益訴訟聯動等工作機制,明確垛田風貌、生態環境、文物文化等七大保護重點,構建一體化保護體系。督促非法捕撈水產品案當事人主動修復生態環境,增殖放流魚苗2000余尾;積極推動治理福壽螺、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外來入侵物種,有力維護本地生物多樣性。
立體保護,助力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聚焦文化遺產活化利用,開展“食安有檢”“安全有我”等專項行動,聯合相關部門對歷史文化景區周邊民宿、農家樂等食品衛生和消防安全進行巡查,保障游客食宿安全,全力護航“垛田”菜花節。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專項監督,推動千垛景區、昭陽湖公園等增設無障礙電梯6部,無障礙車位20余個,無障礙廁所3個;推動施耐庵陵園改造,邀請專家參與評估整改方案,在保證文化文物整體性的同時,增設緣石坡道,實現園內全線無障礙通行,提升特殊群體的出行體驗,促進興化歷史文化名城“全域旅游”品牌建設。
協作聯動,形成“一站多點”保護格局
保護好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資源,延續城市文脈,是興化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推動形成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興化市檢察院加強與住房和城鄉建設、文體廣旅等部門協作,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公益訴訟檢察協作機制,結合既往辦案實踐,聚焦重點難點問題,通過隊伍共建、信息共享、業務同訓等方式,全面提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水平。2023年11月14日,興化市檢察院會同相關部門在市區儒學廣場吳甡故居設立首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公益訴訟工作站,同時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家大司馬府”、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沙溝鎮”、中國傳統村落“石梁村”等設置公益訴訟保護點,形成歷史文化遺產“一站多點”的保護格局。
下一步,興化市檢察院將充分履行公益保護職能,加大公益巡查,進一步梳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發揮“益心為公”志愿者助力辦案作用,以“我管”促“都管”,凝聚保護合力,守護好水鄉歷史文化瑰寶。
來源:泰州市檢察院
編輯:曹佳蓉
責編:岑丹
審核:戚翔 聞棟
- “百千萬”法治宣傳行動·進千企——走訪造船企業 普法安全生產2023-12-12
- 創新檢律協作模式,“明霞窗口·檢律云服務”平臺開啟聯絡新篇章2023-10-07
- 半年內打造2個省級典型案例,她是怎么做到的?2023-08-25
- 當好護“薪”人2023-10-18
- 泰州市檢察院兩案例上榜!2023-09-04
- 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興化這個公益訴訟工作站正式掛牌!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