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區白米鎮:聚焦“米小宣” 唱響“好聲音”
日前,姜堰區白米鎮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米小宣”形象IP,講述“米小宣”理論宣講志愿服務品牌內容,用熟悉的鄉音“說理”,以關心的話題“議事”,推動理論宣講更接地氣、更聚人心。
今年以來,白米鎮始終將理論宣講工作作為提升干部能力,統一群眾思想,凝聚發展合力的重要抓手。以轄區內1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陣地,創新設計“米小宣”形象IP,組建“米小宣”金話筒宣講團,打造“米小宣”戶外宣講基地,充分運用方言韻白、三句半等多種“理論”+“文藝”形式不斷創新理論宣講模式,持續提升宣講質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組建“米小宣”金話筒宣講團。鍛造宣講“領頭雁”。全面推行“1+17+N”“理論宣講”模式,鎮黨委書記帶頭講,把握宣講方向。17個行政村黨組織書記在“書記領學·理響白米”廣播專欄輪流開講,將理論課堂搬進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農家院落。把政策理論“變壓變頻”、講深講透,用“小故事”講出“大道理”。建強宣講“主力軍”。從鎮村黨員干部、思政教師、鄉賢能人、農技專家、大學生中中選聘31名“米小宣”理論宣講員,締造“新農人”和00后大學生2支特色宣講隊,開展進家門、到地頭等宣講活動100余場,通過引學、帶學、促學,推動理論更接地氣、更聚人心。培養宣講“后備軍”。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培訓,每季度至少開展一場宣講比拼,每半年表彰評比一批宣講名嘴,著力提高新進宣講員的理論素養和業務能力,努力將宣講“新手”轉變為宣講“能手”。
打造“米小宣”菜單體系宣講。定制宣講“主菜單”。邀請老黨員、退伍老兵到戶外基地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分享抗戰故事、入黨初心,同時穿插紅色電影播放、紅色書籍交流等活動,引導全鎮黨員讀原文、看原著,深挖精髓要義,感悟紅色精神,注入紅色力量,找準與基層工作的結合點。制作宣講“招牌菜”。將宣講基地 “搬”到大棚田間,組織7批次黨員們參觀農民專業合作社、蔬菜大棚建設等情況,邀請“新農人”代表王漢翔與“巾幗標兵”朱愛紅等,詳細介紹合作社種植品種、經營狀況、銷售渠道、實際成效。引導和帶動周邊500余戶群眾種植瓜果蔬菜,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推出宣講“口味菜”。每季度通過“小網格+鐵腳板”的模式收集群眾感興趣的內容,根據群眾的需要量身定制宣講主題,同時組織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把黨的創新理論與政策、“三農”知識帶入“尋常百姓家”。通過冒熱氣的理論宣講,提高群眾種植養殖技術,助力增產增收。
創新“米小宣”理論宣講載體。拓展宣講“主陣地”。以1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主陣地,開拓出“‘半小時’理論互動角”“一覽蛙莊——微視頻充電站”等小型“理論宣講加油站”,將“聚餐式”集中學習轉化為“分餐制”小組學習,充分利用分散化、碎片化時間,通過講政策、說故事等形式,開展理論宣講。網絡宣講“不停歇”。依托“理論直通車——‘碼’上學習”云平臺,制作黨的二十大微課堂、理論政策知識等內容,邀請“江蘇省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王漢翔等人拍攝2期“我是冬訓主講人”理論宣講視頻,同步轉發各村網格微信群,推動理論宣講“24小時在線”,受眾人數達兩萬余人,確保理論宣講全覆蓋。文藝宣講“潤民心”。邀請章再文等名家能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作并表演方言韻白《二十大精神進村莊》、三句半《“三個務必”記心間》等文藝作品,集中展示“百場宣講進家門、百個理包送基層、百件實事慰民心”三百行動等特色經驗做法。用好“百姓民嘴”“民聲講壇”“鄉村大喇叭”等特色資源,以黨員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故事宣講等形式,在潛移默化中讓理論宣講深入民心。
通訊員:曹敏 張萌萌
編輯:程娜
責編:康希
審核:吳軍
- 姜堰淤溪鎮:“同心”聯“兩社”激活鄉村振興“新”動力2023-11-13
- 姜堰區淤溪鎮開展 “凝‘新’聚智助發展 同心匯力促振興”活動2023-11-13
- 姜堰區淤溪鎮:凝“新”聚力 情暖立冬2023-11-13
- 姜堰區俞垛鎮:新聯會舉辦螃蟹產業發展研討會2023-11-13
- 醫藥高新區(高港區)刁鋪街道:黨員進小區走訪暖人心2023-11-13
- 姜堰淤溪鎮:消防宣傳“進校園” 守望青春佑平安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