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44a8g"></tbody>
<tfoot id="44a8g"></tfoot>
  • <center id="44a8g"></center>
    • 泰州 陣雨轉多云 18℃~11℃

    未來誰來種糧?江蘇鹽城“新種糧大軍”已成隊,“女糧王”說這是“金飯碗”!

    來源: 編輯:李子韻 2022-06-29 16:54:42 查看數:0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中國解決了14億多人的糧食供應問題,化解了“誰來養活中國”的擔憂。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大量農民進城入鎮,留守老人成為種糧主體的情況較為普遍。當堅持種糧的老人逐漸無力種糧時,“未來誰來種糧”成為現實隱憂。

    “三夏”時節,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來到江蘇鹽城的田間地頭走訪發現,化解這一難題,雖然還需不斷探索,但當地已形成“破解之勢”,從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到鄉村干部,言談間充滿信心。

    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新豐鎮老墩村,收割機在稻田里收獲水稻(2018年10月18日攝)。新華社發

    “很多人想‘包’田,但已經沒田可‘包’”

    地處黃海之濱的鹽城,歷史上以“煮鹽”而興。這里雖然是長三角地區面積最大的平原農業區,但和中西部地區一樣,同樣存在人多地少、土地分散的情況,全市鄉村人口人均耕地略超兩畝。由于鹽城與制造業發達的蘇南相距不遠,加之近年來自身汽車、新能源產業發展較快,當地農村勞動力離土進城入廠的情況同樣突出。

    一度為“誰來種糧”困擾的鹽城,近年來形勢出現了變化,新事接二連三。

    新事一:田不愁“包”不出去。由于種糧大戶少,需求不旺,曾經一些地方土地流轉困難,“有地沒人種”。2021年,本報記者采訪過洪澤湖畔的一個蘇北農業鄉鎮,當年流轉的耕地僅過三分之一,當地一位56歲的農民說,家中24畝田只流轉了7畝,兒子在蘇南就業,家中缺乏勞動力,雖然年事已高種地吃力,但余下的17畝地只能自己種。

    但在鹽城市射陽縣四明鎮新南村,農田卻是“搶手貨”。村干部劉青華說,全村95%的耕地已經流轉給了大戶。土地流轉這四個字,在鹽城農村的習慣表達方式是“包田”。她說:“在我們村,很多人想‘包田’,但已經沒田可‘包’?!痹邴}城市鹽都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進場交易清單第一項就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區農業農村局經管站站長楊程說,自2015年交易中心建立后,近年來耕地流轉數量呈上升之勢。

    2022年6月9日,鹽城市鹽都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大屏展示的進場交易清單第一項就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段羨菊 攝

    據鹽城市委農辦副主任倪志成介紹,全市鄉村人口目前有500多萬人,但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只有90萬人左右,近十年來減少了約10萬人。即便如此,記者走訪的縣區,農村承包土地流轉率都達70%以上。剩余未流轉的土地,主要是兩種類型,一是農戶有意愿自己種植的耕地,二是房前屋后位置不好或貧瘠的土地。

    2021年,國家統計局鹽城調查隊在5縣區選取耕地流轉比例相對較低的25個行政村開展調查,結果顯示規模經營的耕地面積,相比2020年提高6%左右。

    新事二:土地流轉費要“限價”。記者所到的亭湖區、鹽都區、射陽縣鄉村,耕地流轉費每畝年租金一般不低于800元,高的達到1100元。耕作條件類似的蘇北其他一些市縣,耕地流轉費大多在每畝500元到800元之間。在中西部不少地方,這筆錢有的低到兩百余元,甚至還有免費送給人種的現象。

    楊程告訴記者,在鹽都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前些年曾出現流轉費用每年每畝1700元的高價成交案例。但交易中心和鄉村干部都不片面追逐高價流轉,他們認為,種糧不是暴利行業,為維護種糧大戶經營收益和農戶流轉收益的穩定性,土地流轉租金應在合理區間浮動。鹽城市農業農村局提出,鎮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家庭農場代表可成立評估小組,評估確認租金上下限。射陽縣在全省首創農村土地流轉限價“熔斷”機制,已實踐兩次。

    新事三:種糧有“幸福”也有“激情”?!昂沟魏滔峦痢薄澳槼S土背朝天”,在傳統觀念中,種糧是苦活累活。遠離繁華的城市,在鄉村種糧、務農的生活還是清苦。然而,在鹽城,越來越多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卻從中找到了人生的樂趣、價值。

    48歲的丁雨干(右一)是鹽城市射陽縣興橋鎮的家庭農場主,在當地有“女糧王”之稱。(受訪者供圖)

    在射陽縣新南村,身材壯碩的顧榮華從2018年開始流轉土地種植,今年已達310畝。他向記者坦言:“我喜歡種糧,相比過去在上海打工,現在種糧能夠主導自己的生活,比較自由,很幸福?!?8歲的丁雨干是射陽縣興橋鎮的家庭農場主,在當地有“女糧王”之稱。目標是成為種糧“行家里手甚至專家”的她對記者說,“我有激情把種田當成事業來做?!?/p>

    將農業作為全市“三張名片”之一,鹽城人為種糧而驕傲。鹽城市農業農村局介紹,這里以占全國0.6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的糧食?!吧潢柎竺住背蔀榇竺最惖乩順酥炯w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射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喬干群說:“上海人吃的大米,每四碗約有一碗是射陽人種出來的?!?/p>

    鹽城市鹽都區樓王鎮,高標準農田建設核心區。(受訪者供圖 2022年5月27日攝)

    “不是泥飯碗,是金飯碗”

    本報記者在鹽城采訪的多位種糧大戶和從事糧食種植的家庭農場主,經歷各有不同。有的長期在農村基層,比如秦南鎮農業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紀香農,當過基層干部,59歲的他種了一輩子糧。有的是下崗工人,亭湖區種糧大戶陳從文,過去在機械廠從事注塑工作,下崗后回村賣過豆腐。還有不少種植大戶兼做農機服務、農資銷售。他們當中雖然有人還有兼業,但多把種糧作為“主業”。

    2022年6月8日,鹽城市亭湖區黃尖鎮的種糧大戶陳從文流轉土地種植的200多畝小麥即將收獲。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趙久龍 攝

    “過去我在鎮上服裝廠上班,后來工廠倒閉,不得不再謀出路?!倍∮旮筛嬖V記者,偶然得知鄰居家有幾畝地正在尋租,她選擇就地轉型成為莊稼人。“沒拿過大鍬鋤頭,很快手上就磨出血泡,但我不能放棄,第一年到年底種植有了些收入,看到了希望,索性擴大流轉規模,現在達到了1000多畝?!?/p>

    這支“新種糧大軍”為什么能夠形成?記者在鹽城探尋發現以下三重因素:

    其一,規?;N糧收入可觀。射陽縣新南村種糧大戶尹開寶算了一筆賬,每畝田每年流轉費用800元,用工及種子、化肥等成本約900元,一般每年兩季每畝能賺500元,今年小麥增產增收,價格走高,預計今年能賺800元每畝。他種了300畝田,今年預計可以賺到20多萬元。種糧雖然畝產利潤不高,但由于種植規模較大,收入可觀。

    其二,農業機械化提供支撐。顧榮華說,沒有農業機械,自己一個人最多種3畝地,現在有了農機支撐,自己能種300多畝。新南村的村干部說,這個村自古以來就種糧,土地規模種植的轉折點在2013年,那一年村里組建了農機合作社,因此田間作業能力大幅提高。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郭忠興認為,隨著進城入鎮的農民越來越多,留守在家的老年人體力多數達不到種田要求,這為土地流轉創造了條件,而農業機械化飛速發展,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條件。

    其三,專業化種糧風險相對較低。顧榮華為承包的310畝田都購買了農業保險?!八镜谋kU價格為17塊錢一畝一季,另一季小麥保險也買了,政策補貼70%,我們自付30%,買了保險發展規模種植心里才踏實?!彼f,農業保險主要預防自然災害,從2018年承包以來,還沒有遇到大災。記者了解到,糧食種植的市場風險,比相對價格大起大落的經濟作物要低,這也是糧農安心種植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個新動向是,盡管目前鹽城種糧大戶多在50歲以上,但50歲以下的比例在不斷增加。射陽縣農業農村局統計,目前全縣流轉50畝以上的2700多戶種糧大戶中,50歲以下占比約30%,900多名種植業家庭農場主中50歲以下占比約三分之一。這里的農業干部判斷,糧食種植“后繼乏人”問題可以得到緩解。

    倪志成介紹,截至2021年底,鹽城全市糧食類規模經營戶共有17969個,其中50歲下人員比例約為30%。

    2022年6月10日,鹽城市亭湖區黃尖鎮,新收獲的小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趙久龍 攝

    相對年輕的“糧農”在科技種糧方面無疑更有優勢。擁有大專學歷的丁雨干,2010年創辦家庭農場,主要種植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十多年來,她先后訂閱土地肥料、植物保護、農藥使用、農村經營、農業機械等十余種科普讀物,不斷學習新技術,自學駕駛農機。還購買烘干機,自建烘干房,不但解決了曬谷難問題,也為當地農戶提供服務。

    智慧農業呼喚“新農人”。在射陽縣海通鎮,今年為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的1900畝小麥取得了平均畝產1250斤的好收成。43歲的理事長徐鵬說,過去“50后”“60后”種地較多,如今在射陽“70后”“80后”農人漸多,“藏糧于技,我們的播種機有智能導航系統,無人機飛防十分普遍,種地多已用上智慧農具,更多‘新農’和‘知農’成長起來了?!?/p>

    種田曾被比喻為“泥飯碗”,很多鄰居也不解丁雨干為何癡心種糧。她告訴記者,專業化種糧必將成為“金飯碗”。鹽城農業農村系統的人士預測,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新農人”穿著西裝、喝著咖啡種地的景象,勢必將出現在廣袤鄉村。

    2022年6月10日,鹽城市亭湖區黃尖鎮,農用運糧車裝載新收獲的小麥,麥粒傾瀉而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趙久龍 攝

    “小田變大田”,好種了

    一場名為“小田變大田”的改革,把種糧大戶的熱情點旺了。

    2019年以來,亭湖區為破解農村承包土地細碎化不利于規模種植的問題,在尊重農民意愿、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和農戶確權面積前提下,打破田埂、換田并塊,開展“小田變大田”改革,承包權不動、經營權交換,將“一戶多塊田”變為“一戶一塊田”或“多戶一塊田”,劃分流轉區和自種區,大戶和小農戶都能集中耕作,預留機動田供返鄉種地農民使用。

    “小田變大田”改革后,農戶流轉土地的田租普遍上漲了,勞動力可以安心外出務工,種糧大戶也樂意出這筆錢,因為田好種了。

    亭湖區試點鎮村原有承包地35552畝,分散為14312塊,改革后調整為1873塊,減少86.9%。記者在鹽城采訪時,看到很多幾十畝乃至上百畝的長方形“大田”,很少見到以前大型機械難作業、農田設施配套不便利的“補丁地”“巴掌田”和“插花田”。

    由于田塊置換合并,大多實現路相連、渠相通,便于開展社會化服務,種植成本隨之下降。據亭湖區農業部門測算,試點鎮村的種糧大戶年畝均用種量減少2.6公斤、用肥量下降5.8公斤、機用費減少80元、小麥增產42.5公斤、水稻增產78公斤。

    2022年6月10日,鹽城市亭湖區黃尖鎮,收割機在麥田作業。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趙久龍 攝

    鹽城在引導“小田變大田”改革同時,大抓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種植規?;瘎撛旌门涮讞l件。

    在鹽都區樓王鎮,田野邊的溝渠開闊、機耕道平坦,田野中還懸掛了監控攝像頭?!拔覀兣c河海大學合作,推進耕地智能實時監測,土壤墑情、濕度檢測以及云上智能灌溉更便捷。”副鎮長王磊說,當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升級,已在探索“生態2.0版”, 比如在水渠上留一條小道便于青蛙等生物通過,有利于農田生態系統保護。

    記者在鹽城多地看到,凡是大戶樂意承包、土地流轉多的地方,往往政府投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得好。樓王鎮公興村村干部張紅云說,高標準農田建設讓多方受益,“收割機也‘挑肥揀瘦’,給大戶服務收60元一畝,小農戶就要90元一畝,還得請。機械開溝收大戶10元一米,小農戶15元一米。”

    鹽城明確“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480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區150萬畝。這項建設一畝田過去投入1750元,現在達到3000元每畝,其中,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2400元每畝,目的就是促進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2022年6月8日,鹽城市亭湖區黃尖鎮,農民利用晴好天氣曬糧。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趙久龍 攝

    減少種糧人“養老之憂”

    52歲的陳樹東,是亭湖區黃尖鎮新閘村的家庭農場主。他1994年后開始從事農業機械化服務,2010年建立合作社,后來正式注冊成立了家庭農場,如今土地流轉面積達2000畝。他的農場配套建有烘干機和冷庫。

    他興沖沖地向記者展示去年區財政支持家庭農場主的政策文件,以及自己補繳城鎮養老保險的完稅單。一直參與此事的亭湖區委農辦副主任劉宏偉介紹,正常情況下,陳樹東參加農民普遍參與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每年按較高檔次標準繳納600元,繳滿15年后,在年滿60歲后每月可以拿到288元。這個險種繳納費用少,將來領取“養老金”也較少。

    為了讓糧農安心種糧,2021年,亭湖區率先探索,對種糧規模300畝以上、經營時間三年以上、年齡60周歲以下家庭農場主,鼓勵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或以靈活就業身份繳納養老保險,區級財政按年繳費40%或2500元定額的標準予以專項獎補。

    在區農辦大力銜接人社部門后,按照區改革政策,陳樹東得以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期限為15年,他掏了7萬多元補繳了7年的費用,然后開始正常繳納余下8年的費用,政府也進行補貼。年滿60歲后,他每月可以領取1000多元的“養老金”。

    “年輕人不愿意種田,老年人老了種不動,這是很多地方存在的現象。”陳樹東說,這次能夠參加標準更高的保險,感到十分欣慰,養老少了后顧之憂。他認為,這項好政策有利于吸引年輕人從事糧食種植。

    2022年6月10日,鹽城市亭湖區黃尖鎮的種糧大戶陳從文流轉土地種植的200多畝小麥獲得豐收,小半天便收割好賣出。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趙久龍 攝

    記者走訪了解到,盡管種糧條件不斷變好,但種糧大戶還是面臨一些困難。如農資等價格上漲讓人發愁,陳從文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以來尿素上漲,從1800元每噸漲到3400元每噸。一包尿素去年上半年還是85元左右,如今漲到了175元。柴油和農藥價格上漲,人工費也漲,除草劑價格翻番。農業專家建議,完善糧食生產效益保障機制,多舉措保障農民種糧合理收益。

    糧食烘干、倉儲成本也比較高。一些種糧大戶反映,用于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的一般農用地管控趨嚴,而對于種植三五百畝的農戶來說,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購買烘干設備或自建倉儲中心,而集約化的社會化配套服務成本又較高,期待能破解這個難題。

    交錯的田埂減少了,聯合收割機在一片片開闊的麥田里穿梭,一顆顆飽滿的麥粒從卸糧筒傾瀉而下;插秧機駛過,一株株秧苗整齊有序地插入水田里;上半年小麥增產增收,種糧大戶臉上寫滿了喜悅……

    在堅持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鹽城正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重塑糧食種植“人”與“地”的關系。一場破解“未來誰來種糧”難題的探索浪潮,正在平坦廣闊的田野上鋪開。

    來源:新華社

    編輯:李子韻

    責編:趙倩倩

    審核:吳軍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juy一747青木玲在线观看,玖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高清在线观看,欧美激情欧美狂野欧美精品免费
    <tbody id="44a8g"></tbody>
    <tfoot id="44a8g"></tfoot>
  • <center id="44a8g"></cente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拍夜夜拍高清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资源在线www中文| 人人爽天天爽夜夜爽曰| 一个人hd高清在线观看| 黄网址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极品丰满美女国模冰莲大尺度|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韩国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天天在线天天综合网色| 欧美aaaaaaaa|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 欧美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二区| 天堂岛在线免费看电影| 亚洲美女激情视频| 2021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狼群影院www| 尤物视频在线看| 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太长了电影 | 性欧美18~19sex高清播放| 国产传媒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系列痴女|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亚洲日韩国产成网在线观看|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欧美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三上悠亚伦理片| 波多野结衣中文无毒不卡| 国产精品jvid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