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言道丨在這座紀念館,習近平曾親自當講解員
中新網(wǎng)5月18日電 題:在這座紀念館,習近平曾親自當講解員
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于山風景區(qū)內(nèi),有一座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這里原是革命烈士林覺民的故居,后來也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
34年前,紀念館開館當天,這里來了一位特殊的講解員——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
習近平同志為何會到這來?背后是一段關(guān)于文物保護的故事。
當時正是福州城市建設的興盛期。一家房地產(chǎn)開發(fā)公司準備拆除林覺民故居部分建筑建設商品房,習近平同志得知后立即讓人核實并要求暫緩拆遷。
1991年3月10日,習近平同志在林覺民故居主持召開文物工作現(xiàn)場辦公會,決定將故居保護下來,進行修繕。
當年11月9日,林覺民故居修繕完成,并辟為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對外開放。開館當天,習近平同志不僅參加剪彩儀式,還親自給省外客人當起了講解員。開館一個月內(nèi),他又三次來館了解觀眾反應。
一則小故事折射出習近平同志對于文物保護利用以及博物館、紀念館建設一以貫之的重視。
博物館、紀念館承載著歷史,凝結(jié)著記憶,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與脈。
“博物館很重要,我從小就愛看博物館,小時候北京的博物館我差不多都看過了。”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曾這樣回憶道。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guān)心文博事業(yè)發(fā)展,在地方考察期間,他總會抽時間到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地、博物館、紀念館走一走、看一看,他還在不同場合多次就文物保護利用和博物館建設發(fā)表一系列重要論述。
“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發(fā)揚光大。”
“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fā)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要把博物館事業(yè)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fā)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不僅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還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窗口。在出國訪問或者出席重要外事活動時,習近平總書記經(jīng)常講述文化瑰寶背后的中國故事。
在秘魯國家考古人類學歷史博物館,他指著秦朝兵馬俑介紹:“這件文物來自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陜西。也是我的老家。”
在法國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fā)表演講,他以陜西法門寺出土的琉璃器為例,闡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深邃思想。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他向外方領導人講解一件元青花花瓶:“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來非常少,這件藏品可以說是陶瓷中的熊貓。”
習近平總書記用一次次身體力行的推介,助推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守護傳承中華文化根脈。
博物館記錄歷史,也面向未來。透過這些文物,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出品人:陳陸軍
|總監(jiān)制:張明新
|總策劃:俞嵐
|策劃:吳慶才
- 以開放促發(fā)展 以發(fā)展促開放 浙江加快建設高能級開放強省2025-05-19
- 學習·知行丨在“大學校”感悟“何以中國”2025-05-19
- 時政微觀察丨守護好中華文脈 讓文物活起來2025-05-19
- 壹視界任平文章解讀 | 踐行自由貿(mào)易理念,為全球發(fā)展注入確定性2025-05-19
- 中國說|“習主席回信后,我的責任感更強了!”2025-05-19
- 學習·故事丨一份格外的關(guān)愛202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