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英名|擺開“臭狗陣”,智取敵據點!新沂抗日烈士宋耀南赤膽奇謀保衛家鄉
8月的驕陽下,新沂市高流鎮耀南村花木扶疏,耀南烈士陵園位于村東一隅。佇立陵園,微風伴著蟬鳴,樹葉沙沙作響,仿佛歷史的低語,訴說著80多年前發生在這里的故事——宋耀南,出身地主家庭,毅然走上抗日征程,在拔除日偽據點時不幸因傷犧牲。如今,耀南村已發展為遠近聞名的花木之鄉,這一代新農人把鄉村建設得美輪美奐,鄉親們走上致富道路,這是對英雄最好的告慰。
民風尚武,
“高流三杰”擎起抗日大旗
1913年,宋耀南生于磐石莊(今耀南村)一個地主家庭,優渥的出身并未蒙蔽他的雙眼。“聽村里老人們講,少年宋耀南常在村口那棵老楊樹下,偷偷將母親做的好飯好菜端出,分給長工家的孩子?!毙乱适性分巨k主任時云澤說,這份源自心底的樸素善良與對底層民眾的深切同情,成為宋耀南日后堅定革命立場的基石。
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蘇北,民族危亡之際,宋耀南毅然成為抗日救亡的先鋒?!疤K北民風尚武,宋耀南和同為‘高流三杰’的王通吾、夏君彝經常聚到一起,討論抗日救亡問題。他們一面在群眾中廣泛宣傳黨的抗日主張,一面動員青年起來抗日。”時云澤告訴記者,由宋耀南等組建的沭三區青救大隊,是我黨領導的沭陽西部地區第一支抗日武裝。
他的赤誠,體現在對民眾的堅定守護。時云澤講述了一個至今仍在村里流傳的故事:一次,磐石莊一地主家的大少爺暗中勾結敵占區不法分子,企圖在深夜將搜刮來的民糧運往日寇據點洪莊火車站。獲悉情報,宋耀南當夜率青救大隊果斷出擊。
循著村民指引,記者來到耀南村以北隸屬雙塘鎮的古木村,眼前的平靜田園就是昔日緊張伏擊的戰場。在這里,宋耀南成功截獲了糧食。面對聞訊趕來的外婆和母親,他耐心闡釋黨的政策與利害,最終贏得斗爭勝利,也獲得了親人的理解與村民的敬佩。
這份情懷讓他深受群眾擁戴;而他的能力與忠誠,也得到組織的充分肯定。1942年,劉少奇、黃克誠等新四軍領導途經蘇魯交通線,對沿線民兵的嚴密防守印象深刻,并特別稱贊宋耀南“能力很強,表現很好”,這一在黨史軍史上亦屬罕見的高度評價,是對他革命生涯的最佳注腳。
出奇制勝,
“臭狗陣”智破堅固敵堡
宋耀南的革命生涯,閃耀著忠誠與智慧的光芒。1943年7月,時任新四軍淮海軍分區第3支隊副支隊長兼7團團長的宋耀南,奉命拔除日偽重兵把守的桑墟據點。
記者駕車沿著沭贛公路來到沭陽縣桑墟鎮,已難覓當年碉堡林立的景象,但歷史回響猶在耳畔。“桑墟鎮位于蘇魯交通線要道,是一座重鎮。桑墟據點是敵人設在沭贛公路上的最大據點,四角都有碉堡,內有日偽軍一個大隊300多人,裝備精良,易守難攻。”時云澤介紹,面對敵堡堅固、裝備懸殊的困境,常規強攻無異于以卵擊石。
緊要關頭,宋耀南動員大家積極商討破敵之策,制定實施了出人意料的破敵奇謀“臭狗陣”——將大批死狗拋到據點周圍水溝里,其腐爛后生蛆長蠅,污染敵人的飲用水源,痢疾、傷寒病很快蔓延開來,大大削弱了敵人的戰斗力。
7月20日,戰機出現,宋耀南指揮第7團發動猛攻,身先士卒,不幸被敵人冷槍擊中,身負重傷。參謀長王通吾率部增援,最終于8月11日成功拔除據點。宋耀南在治療期間仍心系戰斗,不斷鼓勵指戰員。然而由于日寇封鎖,根據地缺醫少藥,他終因傷勢過重,于8月29日犧牲,年僅30歲。
記者撥通了今年83歲的宋耀南二女兒宋云蘭的電話?!奥犇赣H和村里的老人說,父親個子很高。他犧牲時,我姐姐6歲,我1歲都不到……”講起父親,宋云蘭聲音微顫,滿含深情,“我經常給兒孫們講我父親的事情,希望他們好好做人、努力做事,把老一代的精神傳承下去?!?/p>
“臭狗陣”以智破敵,是宋耀南指揮作戰的經典戰例。他敢于在絕境中打破常規,以非凡的智慧克敵制勝,越是艱險越是向前。
愿景成真,
紅色沃土滋養花木強村
以宋耀南為代表,磐石莊相繼涌現出60多位投身抗日救國的熱血青年,他們為抗日戰爭勝利貢獻了青春、熱血和生命。1943年,中共潼陽縣委決定將宋耀南的出生地磐石莊改名耀南村。2015年,宋耀南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錄。
硝煙散盡,英魂長眠。宋耀南的精神,如同他深愛的這片土地上生長的花木,根系深深扎下,陪伴著一代代耀南村人。在宋耀南精神感召下,一批批年輕人接力奮斗,走出了一條“紅色沃土、綠色產業、金色生活”的鄉村振興之路。
“我在耀南小學聽宋耀南故事長大,在部隊入了黨?!蓖艘圮娙藦埣訕?,是村里最早靠花木致富的能人之一?!耙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張加樹樸實的話語,讓人想起當年宋耀南團結群眾、共御外敵的情懷。這些年,他無償提供種苗、傳授技術,甚至包銷產品,帶領鄉親共同致富,生動詮釋了這份“團結互助、共克時艱”的精神。
年輕一代將耀南村建成花木強村。95后新農人李紫琦不滿足于傳統低效的花木種植,大膽引進烏羽梅、黃金鶴等稀有梅花品種,建成基地擁有300多種原生稀有梅花,全國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
花木產業根基漸穩,李紫琦又敏銳捕捉到梅花花苞被忽視的巨大價值,尋思“何不將其精心制作成綠梅、白梅花茶?”缺乏設備、不懂技術,她便跑到安徽黃山學習,建起自家的冷庫和烘干鏈,去年初試水的300斤梅花茶銷售一空,她接下來還計劃推出梅子酒、花茶……創新的花蕾,在花木產業鏈上次第開放。
從單一品種到精品化、特色化、高端化,從傳統種植到合作社引領、電商賦能,耀南村已成長為國家級花木之鄉、全國綠色小康村、江蘇省文明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3.6萬元。
宋耀南等烈士當年舍命以求的“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愿景,如今正由一代代后來者,用忠誠的堅守、擔當的實干和創新的智慧,在故鄉的熱土上變為現實,綻放出新時代最動人的金色光芒。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岳旭 張濤
- “為一座館奔赴一座城”,何以深入人心?2025-08-21
- 從“指尖”到“心間”:311.3萬條建議里的中國式民主2025-08-21
- 破“AI謠言”,護人工智能向善2025-08-21
- 姜堰:融通服務大集市 基層治理新動能 已舉辦14場,惠及群眾3.22025-08-21
- 路寬了,燈亮了,村子更美了!2025-08-21
- 泰興6人!候選兩院院士!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