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 | 興化以水為媒打造文旅新地
6月26日出版的《新華日報》在頭版刊發題為《 興化以水為媒打造文旅新地》的報道,介紹興化市以水為媒,加快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在里下河地區最低洼的地方構筑起一片文旅高地的經驗和做法。全文如下:
仲夏時節,在千垛景區所在的東旺村,一撥撥來自上海、南京等地的客人前來尋找“詩和遠方”,柯藍賓館老板蔣忠維忙得連軸轉。與父輩忙完“一季菜花”后外出打工不同,蔣忠維早就在家捧上“生態旅游碗”。“最忙的時候,一天接待游客400多人,一頓飯要翻臺三次,忙到下午3點多才能喘口氣!”蔣忠維樂呵呵道。憑借“農家樂+民宿”,他們家年收入超40萬元。
從千年前先民壘土成垛、抵御洪水,到經由水路,南接長江,北迎淮河,東至黃海,西抵京杭大運河,興化被打造成江蘇中部城市群的水運樞紐。依水而建、因水而興、人水共生,水,是興化最鮮明的特色。興化境內擁有大小河道近1.3萬條,超四分之一面積為水域。近年來,這座水城以水為媒,加快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在里下河地區最低洼的地方構筑起一片文旅高地。
“水,帶來了財氣!”在“蔬菜之鄉”垛田街道,江蘇頂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一盛說。這方水土,滋養出以興化香蔥、興化大閘蟹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從脫水香蔥起家,歷經30年發展,頂能成長為國家高企、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頂能”商標躋身“中國馳名商標”,年產值2.4億元,脫水蔬菜遠銷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約2000戶農民增收致富。
“水,孕育了文化!”在“非遺小鎮”竹泓木船文化產業園區,國家級非遺木船制造傳承人周永干說。水鄉興化,無船不行,獨特的地理條件孕育了木船產業。2008年,隨著竹泓傳統木船制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統木船不僅“游”到全國多個知名景區,在北京冬奧會期間還“游”進冬奧村。如今,竹泓木船文化產業園區集聚24家企業,年產值超7億元,產品遠銷日本、德國、荷蘭等國,不斷書寫一個非遺小鎮的“船”說。
“水,就是靈魂!”興化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徐俊說。垛在水上,船行水間,人在船上,垛、水、人融于一體,造就獨一無二的生態景觀。千垛景區今年推出《壹念·千垛》生態水鄉風情夜間實景演出升級版,融入鄭板橋等文化名人元素,僅清明假期三天就接待游客約10萬人次,連續16年成為長三角春季旅游“頂流”。傍湖而建、依垛而居,23個村莊被命名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總數居全省前列。
作為農業大市,肩負著打造“江蘇大花園”重任的興化,以水為媒推進農文旅融合,既是發展路徑,也是戰略選擇。興化市委明確提出,將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方向,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積極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著力培育發展綠色生產力,打造全國綠色發展樣板區。
興化最出名的當數油菜花,可油菜花花期短短一個月,“賞花經濟”如何延續?興化做活“水文章”,深挖花海經濟,打造“春看菜花、夏賞荷花、秋品菊花、冬覽蘆花”四季文旅品牌;舉辦花海森林馬拉松賽、公路自行車邀請賽、龍舟邀請賽等品牌活動,不斷構建完善四季文旅產品體系。去年,全市累計接待游客765.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1.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9%、23.9%。
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生態是底線和底色,也是機遇和紅利。興化持續擦亮生態底色,去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84.7%,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保持100%,生態質量指數位居泰州第一。該市首批30個分布式發電項目已集中并網,向“陽”要動能,以“綠”促發展。憑借農業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優勢,興化入選全省唯一的“五好兩宜”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試點。
前不久,興化獲評全國文明城市,這是繼去年入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后,摘得的又一“國字號”榮譽。一面展現新城文明氣質,一面彰顯古城文化底蘊,這片文旅新地在“水鄉洼地”迅速崛起。
- 剛剛,泰州市普通高中錄取控制線公布2025-06-26
- 泰興:“種”出好風景“融”出新體驗 ,苗木產業催熱“美麗經濟2025-06-26
- 國產高端船用主機實現“靖江造”2025-06-26
- 泰州:各地開展全國土地日主題宣傳活動2025-06-26
- 泰州:長江靖江段江豚家族喜添新丁2025-06-26
- 泰州:蘇超聯賽點燃泰州文體旅消費新引擎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