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43%!“中國游”緣何持續進階
今天的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旅游市場,吸引著越來越多外國朋友走進中國,感受錦繡山河,體驗美好生活。從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看,入出境外國人達到111.5萬人次,同比增長43.1%,其中免簽入境38萬人次,同比增長72.7%。(據央視晚間新聞報道)
五千年文明積淀的“文化富礦”,是中國文旅吸引世界的核心密碼。不管是長城的雄渾壯麗到故宮的紅墻金瓦,還是敦煌的飛天壁畫到蘇州的曲徑花窗,亦或是西安兵馬俑的列陣軍容到成都大熊貓的憨態可掬,從福建土樓的圍合奇觀到貴州苗寨的吊腳樓群,從西湖的煙柳畫橋到九寨溝的斑斕彩池,從景德鎮窯火的千年不熄到泉州港的古船遺韻……每一處古跡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讓來往的游客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打破了“東方文化神秘難懂”的刻板印象,超越了典籍里“晦澀難懂”的符號,化作可感知、可觸碰的世界語言。
科技賦能的“創新體驗”,是中國文旅多元輸出的技術基礎。地方特色IP化,科技與文旅的深度融合,西安大唐不夜城將“唐文化”拆解為視覺符號——身著襦裙的“不倒翁小姐姐”輕搖團扇,讓“長安風度”化為可互動的浪漫;運用3D建模技術復刻青銅神樹,游客佩戴VR設備即可“攀爬”神樹,觸發商周時期的祭祀場景動畫……更值得關注的是“國潮+”模式:蘇州園林里的評彈下午茶,讓游客在品茗聽曲中感受“園林甲天下”的雅致;敦煌沙漠中的星空露營,結合壁畫元素設計親子手作,讓“大漠孤煙”成為可參與的美學體驗。“中國旅游”早已突破“景點打卡+美食體驗”的傳統框架,向多維度體驗躍遷,把“標簽化”的符號轉化為“場景化”的體驗,讓游客沉浸式參與。當這些體驗成為文化表達的“翻譯器”,中國旅游便擁有了對話全球游客的“通用語言”。
跨越國界的“情感共鳴”,是中國文旅的流動升華的文明底色。真正讓外國游客流連忘返的,是中國旅游中流淌的人文溫度。這份溫度,藏在麗江古城納西族老奶奶遞來的一碗酥油茶里,氤氳熱氣中傳遞著“賓至如歸”的好客傳統;綻放在杭州龍井村茶農手把手教意大利游客炒制新茶的指尖,葉脈翻動間訴說著“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躍動于貴州肇興侗寨篝火晚會上,當地村民與德國背包客手拉手共跳多耶舞的歡聲笑語里,舞步交錯間消融了語言與文化的隔閡。這些跨越文化的情感聯結,正在書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微觀注腳。當意大利游客在蘇州評彈的吳儂軟語中想起歌劇的詠嘆調,當肯尼亞游客在福建土樓看到家族聚居與部落文化的共通性,中國旅游便不再是單向的“文化輸出”,而是不同文明平等對話的橋梁。
中國之美熠熠生輝,中國故事傳遍世界。從“流量出圈”轉向“留量深耕”,中國入境游已然走在進階之路上。用文化打底、用創新塑形、用情感鑄魂,這片承載千年文明的熱土,將始終以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真誠的待客之道,讓更多全球游客心馳神往。(文:周千惠)
- “中國購”持續升溫,來華掃貨見證中國引力2025-05-22
- 【地評線】新華時論 | 老廠房“生銹”變“生趣”的價值重塑啟示2025-05-22
- 【地評線】紫金e評:讓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成為新常態2025-05-22
- 【地評線】荔枝網評:匯民智聚民心,齊心協力把“十五五”規劃編2025-05-22
- 漫評:小滿未滿,在“將熟未熟”處書寫滾燙青春2025-05-22
-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江蘇周活動開幕202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