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 答好“強富美高”新答卷】泰州:厚植底色逐綠行,顏值氣質雙提升
初冬暖陽,鋪灑金輝,映襯著浩浩長江、綿綿灘涂;夕陽西下,萬鳥齊飛,展現著蔥蘢樹木、勃勃生機……
優質生態環境不只是城市的一張亮麗名片,更是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十載春秋,泰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到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市民生活等各領域全過程,努力構建綠色發展體系,全力打造生態宜居之城。
飽蘸濃墨,執筆“青綠”,泰州持續鋪陳“綠色畫卷”。
守護藍天碧水
陽光明媚,白云悠悠,天空一片蔚藍。泰州人的“朋友圈”時常被“泰州藍”霸屏。
見證了天空從“霧霾灰”到“常態藍”的轉變,泰州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負責人曹德勤不勝唏噓。“10年前,一張大氣觀測照片給人極大沖擊,霧蒙蒙的天空仿佛被蒙上了一層面紗,看不到陽光,看不到遠方。”
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痛定思痛后,泰州市決心鐵腕治污,緊盯PM2.5、優良率、重污染天氣、大氣主要污染物減排等約束性指標,重點攻堅。
制定《“天空地一體,守護泰州藍”工作方案》,投資5000多萬元開展大氣監管項目建設。重點優化調整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減少煤炭消費總量、分類整治燃煤鍋爐、推進工業企業常規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開展全行業VOCs整治、強化機動車船排氣污染防治、深化揚塵污染治理等重點工作,強勢推進大氣污染防治。
一組數據見證成就:2018年至2024年,空氣質量優良率從75.6%上升至82.2%,PM2.5指數由47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1微克/立方米。
藍天保衛戰,需久久為功,持續開展。今年,泰州市出臺《清潔空氣兩年行動計劃》,明確到2025年,全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基本消除重度以上污染天氣;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分別較2020年削減4800噸、6100噸以上。
泰州因水而生,傍水而立,枕水而進,憑水而興。域內2.4萬多個大小河湖,1000多平方公里水面,自古以來,河湖便是泰州的“血脈”,也是城市的活力之源。
如何做活“水文章”?近年來,泰州市堅持以河湖長制為統領,系統治水,全省首家制定《泰州市“星級”幸福河湖評定辦法(試行)》,推進全域幸福河湖建設。突出骨干河湖治理和骨干水網構建,補齊水利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推進城鎮雨污分流工程的污水管網和雨水管網升級改造建設,防治水污染、根治黑臭河、確保河湖水功能區水質達標。
多年治水,泰州有越來越多的河湖舊貌換新顏。2021年以來共建成市級幸福河湖2500余條,創成省級以上幸福河湖52條,創成數量位居全省前列。近3年來,泰州市12個國考斷面、39個省考斷面優Ⅲ類比例繼續保持100%。
如今在泰州,天更藍,水更清,人民群眾環境幸福指數不斷上升。
綠色低碳發展
這兩天,盡管室外寒氣襲人,位于泰州市姜堰區的泰達紡織公司內卻熱氣騰騰。一排排太陽能光伏板覆蓋屋頂,車間節能環保設備一應俱全,行業馳名的棉紗產品在這里下線。
“我們投資近5.3億元,和大院大所共同打造國內首家全智能、信息化棉紡工廠,去年底被省工信廳評為綠色工廠。”公司董事長蔣躍東開心地說,公司已連續10多年位居中國棉紡織行業綜合競爭力20強。“這份成績單,主要得益于公司實現了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像泰達紡織一樣,向“綠”而行。截至目前,泰州市累計建設國家級綠色工廠2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4家,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2個,建設省級綠色工廠83家。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固體廢物產生量也快速增長。點“廢”成“金”是實現低碳發展的必由之路。
走進位于泰興虹橋工業園區的江蘇杭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投產的5萬噸廢鹽資源化利用項目車間正開足馬力運行。作為醫藥、化工、不銹鋼等產業的重要基地,泰州市每年產生的工業廢鹽量巨大。由于這些廢鹽處理難度大,過去多被企業內部貯存或送往固廢填埋場,存在二次污染風險,同時又造成了資源浪費。“我們經過多年研究測試,形成了一套廢鹽處置流程和工藝,能處理氯化鈉、氯化鉀、硫酸鈉等各類工業廢鹽,實現了廢鹽100%資源化利用。”杭富公司副總經理趙一松說。
“變廢為寶”的不止工業垃圾,在興化的久源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通過處理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產生沼氣提取甲烷再提煉成生物天然氣,每年可處理各種畜禽糞便20萬至30萬噸、秸稈1.5萬至2萬噸,每年生產沼氣1220萬立方米,提純生物天然氣640萬立方米,年產值3141.75萬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萬噸,折合標準煤2.8萬噸。
綠色、低碳正成為泰州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標識。
作為全省9個創建國家級“無廢城市”的設區市之一,泰州市積極主動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面加快綠色轉型,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泰州經驗”。從園區、企業到醫院、學校,“無廢細胞”建設如火如荼,一個個“無廢細胞”連點成線擴面,構成一座“無廢城市”,讓泰州大地處處“綠”意盎然。
厚植生態底色 泰州擁有長江干流岸線97.8公里,占長江江蘇段北岸近1/4,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江蘇段的重要區域。
保護長江,泰州重任在肩。
2019年以來,泰州市在全國率先啟動“長江大體檢”,創新開展“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基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運用污染源監測設備、鐵塔視頻、無人機等手段,實現“水、陸、空”立體式監測全覆蓋,推進長江生態保護立體管控和智慧管理。
近年來,長江大保護舉措不斷深化——
迭代升級“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大數據平臺,加強大數據平臺功能運用,打造“數智賦能·協同共治”的長江治理泰州品牌;嚴守沿江生態保護紅線及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加強沿江生態環境整治修復,提升生態涵養能力;堅持深水深用、淺水淺用,對生態、生活、生產、預留岸線進行嚴格管控;實施岸線“增綠”,推進長江岸線整治修復、生態綠化、沿線環保設施建設等多個重點項目,不斷推動長江生態整體恢復和可持續發展。
如今,長江流域泰州段水質持續改善,長江干流水質基本保持Ⅱ類,主要入江支流Ⅲ類水體比例達100%。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動物不請自來。
前不久,靖江攝影愛好者王躍先在靖江長江棧橋附近“邂逅”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
“雖然我已經拍攝鳥類四五年了,卻是首次觀測到這一鳥類。”王躍先萬分驚喜,跟蹤拍攝1個多小時,不斷用鏡頭記錄這一“新朋友”。
積極構建“2+X+1”的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記錄到各類生物3518種。
為進一步呵護生物多樣性,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泰州市積極推進泰興天星洲、姜堰溱湖、興化徐馬荒等“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有效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為各類野生動植物打造溫馨家園。
“微笑天使”母子豚逐浪嬉戲、“濕地精靈”反嘴鷸在江灘棲息覓食、“鳥界國寶”東方白鸛在江面振翅飛翔……眼下越來越多的珍稀動物在泰州“安家落戶”,見證泰州長江生態環境的變遷。
- 興化:打造幸福河湖,守護魚米之鄉2024-12-18
- AI視頻丨“強富美高”?躍動江蘇2024-12-18
- “羽”你一起“艇”好的丨你好!我來自19992024-12-18
- 【牢記囑托 答好“強富美高”新答卷】塑造生態山河 書寫“滄桑巨2024-12-18
- 世界運河“騎”遇記:在流動的運河中奔赴一場跨越國界的相遇2024-12-18
- 信長星主持召開經濟形勢企業和專家座談會 把握機遇 奮發有為 在2024-12-18